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慈善的质疑

2013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舆论场

  慈善是在质疑声中长大的,没有质疑就没有慈善,慈善应该用最包容的尺度面对一切质疑。

  □邹振东 厦门卫视总监

  芦山地震让某些名人很受伤,他们几乎是在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浪中,完成了对灾区的慈善之举,他们的粉丝痛苦地发现:他们的偶像在做,别人却在骂,他们悲愤地质问:那些没有去过灾区的人,有资格批评灾区的志愿者吗?那些从不捐款的人,有权利质疑捐款的人吗?

  这个质问需要解决。因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等于给了做慈善的人们一个舆论的护身符,任何“只说不做”的质疑,都会栽在这个舆论的软猬甲上。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有些麻烦,如果做慈善的人,总是弥漫着“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心态,那么就很难找到与舆论呼应的平衡点。

  没有做,就不可以说吗?食客不可以挑剔厨子吗?看电影的不可以评论拍电影的吗?历史学家不可以臧否历史人物吗?你可以走自己的路,但还是得让别人去说。

  而慈善领域,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方面,理应采取对自己更苛刻、对公众更纵容的尺度。理由有二:

  一、慈善是一种超常的行为,它不是人们的义务,而是人们自愿的选择。你可以让一个人一生都做好事,你可以让所有人一时做一件好事,但你无法让所有人始终都在做好事,慈善不是多数人一贯的行为,所以要允许普通人用通常的思维来理解它,允许他们质疑一切超常行为的合理性基础,质疑慈善者的动机,监督慈善者的行为,验证慈善者的效果。

  二、慈善作为一种超常的人类行为,它遵循的是超常的道德准则,人们不会用普通的行为准则来理解慈善者的善行,而是会用更苛刻的道德律令来要求慈善者的行为,因此,平时可以忽略不计的瑕疵,到了慈善就有可能成为容不了的沙子,和过不了的卡点。

  我把慈善这种特殊的舆论要求,称之为慈善舆论的质疑律,其完整的含义是:慈善是在质疑声中长大的,没有质疑就没有慈善,慈善应该用最包容的尺度面对一切质疑,甚至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质疑,用质疑来证明自己,区隔他者。

  所以,慈善被质疑是正常的,不被质疑才是不正常的。即使被构陷,慈悲比悲愤更有力量,把自己陷入屈原的故事轮回中,无助于和公众沟通。除非死无对证、单人单证,只要信息公开透明,不被人封闭,也不被人垄断,事实的真相总会大白,那些无恶意的质疑者,会对经受住质疑的慈善感到愧疚,那些有意的栽赃者则会在质疑的验证中暴露嘴脸。

  总而言之,面对慈善的质疑,如果你确实不到位,请诚恳道歉,并还原事实的真相;如果你确有瑕疵,请虚心改正;如果身正不怕影子斜,除了继续你的慈善,你对质疑者最智慧的回应不是颠来倒去讲一个窦娥的故事,而是对质疑者说:

  “谢谢指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