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招行14年,招行成长为仅次于国有五大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危机后露疲态,转型之路未尽
(上接B10版)
马蔚华说,这都是非常难忘的经历。海发行和上任招行之初的几件风险事件,或许影响马蔚华此后的决策。
马蔚华的这些举措都得到了时任招行董事长、招商局掌门人秦晓的支持。
在核销冲减坏账、增加拨备的同时,马蔚华也将“风险”这个概念刻印到招行体系之中。
这一时期,资产质量管控得好,经营稳健的北京分行行长陈小宪被任命为副行长,协助马蔚华抓资产质量,而一些不良率上升的分行行长被免职。
多管齐下之后,2001年,招行的不良率从1999年的19.5%降低到10%,贷款余额从797亿元增加到1297亿元。
“放弃”对公业务,主攻零售
马蔚华告诉分行行长们: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明天没饭吃。
在各种数据之外,外界更为熟知的是招行业务层面的变化。在这一层面的变化中,已经超过50岁的马蔚华对新技术和新潮流的把握能力令人惊叹。
2000年开始,马蔚华开始大力推广业务网络化。
互联网大浪开启,给了网点少、市场占有率低的招行可乘之机。互联网使得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在实现通存通兑、一号管理方面也变得更为便利。这是马蔚华找到的中小银行的出路。
网络化还带来额外的影响,即招行目前为外界称道的“高端客户”。
马蔚华说,网点少,网络业务发达,给招行带来了三类客户:大学生、城市白领和有钱人。
网络化给招行带来了个人客户和存款,但在另一端,招行在对公业务方面如何与四大行匹敌?
马蔚华的想法是以零售业务为核心。
2004年,招行启动了零售业务转型。这一在当时看似大胆的想法引发了基层很多行长的疑虑。
对公业务的模式是喝酒拉关系给回扣,零售业务就靠拼服务和品牌。马蔚华告诉分行行长们: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可不做零售业务,明天没饭吃。
这一年马蔚华提出,做中国最好的零售银行。
马蔚华在招行14年中,招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为27%。但在2004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招行的复合增长率一度达到50%以上。
在零售银行方面,招行的金葵花等业务也变得家喻户晓,中国第一零售银行的目标已不远。
马蔚华还推动塑造了全新的招行理念和形象。14年的行长生涯以及相对高调的表现,使得马蔚华成为招行的活名片。
马蔚华亦提出了招行“因您而变”的理念。
刘明康对此评价颇高。刘明康说,招行由此开创了中国银行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历史进程。
这些转变最后成为业界和商学院的教材,招行的想法不见得复杂深奥,但总领先行业一拍。
无法与泡沫共舞带来“挫折”
马蔚华解释2009年的业绩下滑说,四万亿刺激计划中,招行在地方平台贷等方面参与过少。
在上任9年之后,马蔚华形象与业绩双丰收。2007年,招商银行净利润猛增110%,首次超过百亿元达到152.43亿元。
但鼎盛时代很快就过去了。竞争加剧和金融危机后的政策变动,让招行处于落后位置。
2009年,招行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而其他股份制银行继续高增长。
被其他银行逼近的背后,是招行策略选择与其他银行的不同。
2008年底到2012年底,招行的资产规模增加了117%,年均复合增长21.37%。
同期兴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了218.4%,年均复合增长33.6%;民生银行同期资产规模增长204.6%,年均复合增长32%。
一招鲜,仍然难以吃遍天。在零售业务领先背后,马蔚华在海南时期形成的对风险的极端重视,使得他无法与泡沫共舞。
马蔚华曾解释2009年的业绩下滑说,一方面是零售业务的蓝海变红海,另一方面,四万亿刺激计划中,招行在地方平台贷等方面参与过少。
招行的谨慎风格在业内十分出名。“招行整体风格都比较稳健,风险稍高的业务基本都不会做。”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说。
同一时间能影响招行的两个人:马蔚华与秦晓,他们都是博士,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看法有分歧,但在对待招行的增长方式上一致。
秦晓认为,企业的发展要靠劳动生产率红利,而不是单靠规模;而马蔚华的想法倾向于内生增长。
在类似的原则下,2009年马蔚华提出了招行的第二次转型。
马蔚华2004年说,在决策方面最大的诱惑出现在别人在发展速度上逼近你、超过你的时候,“宁可让他超过你,也不能扰乱自己应该作出的选择决策。”
第二次转型显示出了马蔚华的坚持。二次转型的核心是降低资本消耗、提高收益率,具体则是提高定价能力和非利息收入比重。马蔚华当时的目标是,在三到五年内取得成效。
这一思路与其他银行在2009年“以量补价”的思路迥异。
到2010年时,招行的二次转型思路略见成效,当年净利增长回升到41%。
但招行的领先优势仍然在持续削弱。民生、兴业等银行在迅速赶上。
成长可以化解风险和增长质量问题。马蔚华看得长远,但没能在泡沫膨胀中获得红利。
某种程度上说,立在潮头的是那些更激进的银行家。招行仍然在增长,但马蔚华的时代过去了。
未能实现的蓝图
马蔚华曾力主综合经营的思路,把证券、财务公司等都纳入招行上市。目前招行仅将招商基金、招商信诺保险收归旗下。
在招行架构上,马蔚华未能实现他最初的蓝图。
招行在2008年中耗资193亿港元收购了香港本地银行永隆银行。这一收购一度引发市场的质疑,当时193亿港元的收购价格相当于3倍PB(市净率)收购这一小银行。
马蔚华解释了收购永隆银行的原因,其中提到:香港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永隆是典型的银行控股集团,并购永隆银行能一举获得多个金融业务牌照。
这一小细节透露了马蔚华一直以来的金融梦想:综合金融平台与大招行。
马蔚华的混业综合经营愿望并非秘密。历年两会中他曾多次提到这一问题,最近几年则多次提到修改《商业银行法》。
2006年马蔚华说,分业经营不利于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建议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实现渐进式的金融综合化经营。
马蔚华带领下的招行原本可以走上与中国平安类似的道路。
2002年招行上市时,马蔚华曾力主综合经营的思路,把证券、财务公司等都纳入招行上市,这会产生协同效应。
这一方案未得到认可,时任董事长秦晓认为,这不合理,“一边是吃草的动物,一边是吃肉的动物,能有协同效应吗?”
另一方面,招商局当时在这些银行、证券等旗下公司中并不绝对控股。不控股就难以整合。
蛇口是个小地方,在这里,马蔚华和马明哲曾因招商局有交集,这两个东北来的金融家都有着混业经营的蓝图。
不同的是,因为未能对平安发挥最大的影响力,招商局选择了退出平安,但仍保留了对招行的巨大影响。
上市之后,马蔚华为招行的综合化经营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
目前招行仅将招商基金、招商信诺保险收归旗下。与平安的银、保、信托、证券、基金期权的机构相比,综合经营的架构尚未完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