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
原名:许基
性别:男
身份:归国华侨
职业: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
外号:小倔驴子
去世时间:2013年4月11日
终年:82岁
死因:脑梗
临终遗愿:帮一位华侨解决“冤案”
寄语
因为脑梗,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和一个字遗嘱,却趁神志清醒的时候,拼尽力气写下这个“赵”字,这是他住院之前,一位到北京上访的赵姓广东华侨请他帮忙处理的“冤案”。
——儿子许达
那是个倔强的老头儿。
他用广东腔讲着普通话,三尺讲桌上,民主、法治、人权等“大词”被他讲活。
话中虽然爱夹带脏字,但却直抒胸臆、针砭时弊。
他是许清,带着对宪法的热爱,他从越南回到祖国,终老在北京。
把宪法讲活的老师
在同事、学生焦洪昌看来,许清说起话来“跟机关枪似的”,又像一场暴风雨。
许清祖籍广东番禺,一口广东腔,“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讲普通话!”他经常在讲首堂课时就把话挑明,毫不避讳自己的软肋。
教室的同学们一听,笑成一片。
宪法课一般要在大一下学期开课,有段时间,老师轮流接力授课,讲完54个课时,而许清就负责打头阵,讲授民主、法治、人权等“大词”。
怎么把这些抽象枯燥的名词讲活,是他的拿手好戏。
“我们同学毕业20年聚会时,还经常回忆起许老师当时怎么比喻的,什么表情,什么动作,都记得非常清楚。”本科学理工科的任淑梅觉得,遇到许老师是种幸运。
倔强里带着纯真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师中间,只要提“小倔驴子”,大家就知道,这是在说许清教授。
1983年,他受聘为中国政法大学校工会副主席,经常在会上当“炮手”,只要对学校、同事有什么不满,就直接说出来。
“连开玩笑都是真心话,我觉得他很纯真,很实在。”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如此评价好友。
不过,焦洪昌说,许清虽然是非观念强,时常抨击时弊,但又不是十足的愤青。
这是因为许清是个爱国华侨,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越南时,他毅然离开自己的华人富商家庭,辗转回到祖国,曾一度想弃笔从戎,投身抗美援朝。
因为自己的华侨身份,他也没少挨整。“文革”期间,工宣队多次找到他的朋友罗大华,希望从他嘴里弄到许清的“罪证”,在他们眼中,许清通过家中“熊猫”牌无线电收音机收听外语广播,就是在“搞特务”。
罗大华不相信,一个即便遇到再大困难,也不听家人召唤,拒绝回越南过富足生活的人,怎么会是特务。
曾被划归“右派”的孙炳珠(女)教授说,有些话她不敢对别人讲,但对许清敢讲,“因为他不会害我”。
最后的交代
想起自己专业愿景与现实的差距,许清多少有些无力,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是一个足够勤快的热心肠。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的李树忠回忆,当他南下深圳都找不到理想工作时,是许清力主他留校任教,并专门坐车到昌平校区指点他怎么教课。
1992年中秋节前夕,许清看李树忠只穿个凉鞋,后面的鞋带都断了,就借钱给他,但等他想还钱时,许清嘿嘿地笑,就是不要。
儿子许达觉得,父亲似乎也不需要求人了,但他却总是求人。
自1982年起,许清就长期担任全国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总是无偿为弱势的归国华侨提供法律援助。
最后求许清帮忙的又是一个华侨,来者和许清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希望能帮助解决自己的案子。
许清把华侨的急迫放在心上。
临终前第三天,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能在纸上写字,吭哧吭哧的,试了十多遍,终于写出个“赵”字。
旁边画了座山,还有一堵墙。
许达明白,那人姓赵,“冤案”缠身,“还在牢里”。
这是许清登上彩虹前,最后的交代。
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