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书评周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书评周刊·艺术
上一篇

建筑视野下的美学变迁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被压迫的美学:视觉表象的文化批评》

冯原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3月

  □书评人 侯磊

  读建筑学博士、著名文化批评家冯原的批评文集《被压迫的美学:视觉表象的文化批评》,不用被这个貌似抽象的题目吓住,其实所论述的问题很是直观。“视觉表象的文化批评”——视觉是指“所看到的”,即对“所看到的事物的表象”来从文化角度进行批评,在本书中是以中国建筑的篇幅为主。而“被压迫的美学”就更易懂了,百年来中国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传统建筑的观念被打碎被压迫,现代建筑都是被“压迫”成那样模样的。冯原读博士时的同学、艺术理论家杨小彦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一、他(冯原)的视觉兴趣大多数集中在空间上,或者与空间有关;二、他的思想结构,本身就是空间化的……”这两句话很是精准,冯原思想的来源,即是这些被批评的“视觉表象”。

  虽然是文章的合集,但本书系统地对中国百年来建筑的流变做出分析,并列举了种种实例。在冯原眼中,建筑是文化的符号,中国古典园林式的建筑,和西方建筑虽然都是为了住着舒服,但并不如出一辙。似乎是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起,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信心,建筑则是最明显的代表。不论是民国时遍地开花的带有中国风格的小洋楼,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梁思成设计的北京“四部一委”大楼那种中国式的“大屋顶”(大屋顶建筑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的北京西站),都是在为中国建筑寻找一种西方血液,或者是在现代建筑中固守一点中国基因。冯原在书中说:“设计一幢宏伟的建筑并不太困难,要命的是,怎样才能使设计方案的车厢挂上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火车头。”中国这一百年来的建筑,始终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徘徊中拧巴着。

  深思而来,这种挣扎似乎太过痛苦。因为对于建筑,是要在中国古典、中国近现代、外国、中国当代四种不同的语境下思考的。比如近现代建筑是在中西合璧中寻找平衡,中国古典的建筑是礼教和等级制度的表现;而人们总是把它们混为一谈。现如今,人们还要看一幢建筑是否符合西方充满宗教情怀的普世价值,以及满足当代富人阶层的炫耀。都是建造豪宅别墅,比尔·盖茨所炫耀的是他别墅中运用的每一项高科技,而财富似乎不比比尔·盖茨少的山西煤老板则要在细节上表现自己的财大气粗。

  就像“攻入巴格达的美国军队仍然要以坦克拉倒萨达姆的铜像来宣告一个政权的终结”一样,建筑是一种符号的博弈。这种博弈的背景,博弈策略的谋划,以及博弈的过程是人们不大注意的,普通人关注的只是博弈的结果——四合院拆了,楼房盖起来了,由此来判断四合院最终要败给高楼。而背后的问题是这么回事:由于公有制的推行,四合院的主人变成了国家,原有的主人变成了整座院落的租客。而这家人的分家,就是以一户户新邻居的搬入作为标志的。新邻居的人口不断繁衍,前廊后厦的四合院里盖起了小厨房,并最终因为无人管理而成为贫民窟一样的大杂院。再往下,原主人对于当年美好院落生活的怀旧,以及文物爱好者的哀叹,就掩盖在新邻居于“贫民窟”拆迁时的欢呼声中。这种博弈的结果,即是本书书名——“被压迫的美学”的最佳体现。

  在本书中,冯原还把“视觉表象”扩大到雕塑、绘画、先锋艺术等领域,引领我们一起思考艺术与经济、乡土重建等重要主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