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股论市
上市公司玩概念,却让消费者出巨额高价来买单,这一盈利模式其成长性肯定不会持续,即使没有这篇科普文章迟早也会穿帮。
近年来,都市白领、明星中刮起一股胶原蛋白热,其保湿、滋养、亮肤、紧肤、防皱、修复、营养、美乳、美容等功效被明星广告夸大得神乎其神。市场上的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多家上市公司也跟风推出了不同品牌的胶原蛋白产品,东宝生物、贵州百灵、同仁堂、汤臣倍健等上市公司也加入了生产胶原蛋白产品的行列。一些公司还因暴利被炒成了熊市中的大牛股。
然而,近日,有一位医生撰文称,人体内的胶原蛋白是细胞合成,与吃胶原蛋白几乎无关,而部分胶原蛋白产品之所以“见效”或是由于添加雌激素所致。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四品(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问题不断,“黑天鹅”事件频发,这一次当然又引起了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广泛关注。
一时间,生产胶原蛋白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出来澄清或撇清关系。比如:贵州百灵澄清称其公司产品不会受任何影响。东方海洋集团副总于春松接受采访时称,对胶原蛋白产品的质疑没有根据。东宝生物的董秘刘芳也表示,该公司产品“安全可靠”。不过很多公司在回应中都强调,胶原蛋白是作为食品而非保健品销售。又比如:同仁堂称胶原蛋白非上市公司产品,“我们并没有生产胶原蛋白产品。”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称:该款产品生产商为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不是上市公司。”
笔者虽然不懂生物,对胶原蛋白是否骗人更不敢妄加评论,但作为投资者和注册分析师,我们只关心“黑天鹅”事件后,对今后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
胶原蛋白主要原料为明胶,但其附加值却要远远高于明胶产品。根据东宝生物公司2012年的年报披露,明胶产品的毛利率只有23%,而胶原蛋白高达60%。值得注意的是,生产1吨胶原蛋白只需要1.18吨左右明胶,转化率高达85%。4万多/吨的明胶产品经过转化变为胶原蛋白,其价格就高达十几甚至二十几万元。明胶并非新事物,只不过它以前总是穿着别的马甲出现在公众面前。最“高贵”的马甲是阿胶,生产方法是涂上了神秘色彩的“传统工艺”。与阿胶这个马甲相映成趣的,是绣上了“现代科学”字样的“胶原蛋白”、“水解胶原蛋白”或者“胶原蛋白多肽”这些噱头而已。
如果不是一篇科普文章,还有多少人不知胶原蛋白的市场有多大?来自日信证券一份研报称,未来国内胶原蛋白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20%,依据成熟国家的增长比例,2015年国内胶原蛋白市场将达到1000亿元。东宝生物《2011年中国生物胶原蛋白市场分析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胶原蛋白消费约1万吨,预计到2015年需求量有望提升到2万吨。一篇科普文章,会让这如此大的市场崩塌吗?
上市公司玩概念,却让消费者出巨额高价来买单,这一盈利模式其成长性肯定不会持续,即使没有这篇科普文章迟早也会穿帮,这也是一篇科普文章为何让众多上市公司噤若寒蝉的根本原因。
□苏渝(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