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书评周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书评周刊·艺术
上一篇

藤田嗣治:巴黎的宠儿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艺术巨匠:藤田嗣治》
作者:潘力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12月

  □书评人 袁宝林

  对于当今中国——包括美术界——的读者,藤田嗣治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位活动在巴黎的日本画家却是在东西方艺坛都颇为著名的人物。我对藤田嗣治发生兴趣有两个契机,最初是从前辈艺术家庞薰琹先生的回忆录中读到藤田在巴黎的情况:“藤田嗣治在额前留着一排短发,耳戴耳环,留着小胡子,很引人注目。他在成名后非常用功。他的画主要是线描,他在日本线描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再是我曾向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的王琦教授请教他所了解的藤田,王老亲口告诉我:“刘海粟从巴黎回来与上海美专学生谈考察见闻时曾说到‘有一次,马蒂斯在藤田嗣治一张画前竟看了有半个小时’。”

  我想更多了解藤田嗣治,购得日本辻惟雄教授的新版日本美术史,可惜关于藤田嗣治的介绍仅数百字,作为插图的作品也只见到两幅(尽管这在一部通史中已足够说明他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所以当看到曾为留日高级访问学者、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潘力博士的著作《藤田嗣治》时,真是令我喜出望外。

  《藤田嗣治》是一部画册型传记,全书约10万字,200余幅彩色作品图片,并配有大量珍贵老照片。潘力基于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梳理了藤田嗣治的艺术人生和传奇经历,深入研究了藤田嗣治绘画的样式特征和变迁轨迹,并翔实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藤田嗣治说:“我作为日本人来到西方,就必须在油画中使用日本的笔和日本的墨。只有彻底理解西方,才能知晓东方的优秀之处。”他受浮世绘的启发,独创了在象牙般的乳白底色上勾勒纤细墨线的画法,被誉为“绝妙的乳白色”,使他在抵达巴黎的第七个年头便获得了“巴黎的宠儿”的美称。

  《藤田嗣治》的一个潜台词是“永远的异乡人”。藤田嗣治自幼性格桀骜不驯,在东京美术学校上学期间就对保守的教学思想抱有抵触情绪。成名之后由于特立独行的秉性,又使他饱受日本美术界的非议,由此带来了无法厘清的恩怨纠葛。潘力在书中写道:“对于欧洲人来说,藤田嗣治就是日本;而对于日本人来说,藤田嗣治却是个异乡人。”这不仅是藤田个人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民族悲剧。潘力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正面描述了藤田嗣治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陷入“战争画”漩涡的前因后果。尽管这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但藤田嗣治依然不失为继浮世绘之后又一次影响欧洲画坛的重要日本画家。

  耐人寻味的是,潘力还将中国画家常玉(1901-1966)纳入视野。常玉与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藤田嗣治等同时活跃在蒙巴纳斯,也是“巴黎画派”的一员,被称为“中国的马蒂斯”,但他和藤田嗣治的命运却迥然不同。潘力在结语中写道:“同样是来自东方的、极具才气的画家,常玉的作品在当时却远没有藤田嗣治那样的影响力。究其个中原因,既有自身性格的因素,也是他们所体现出的中国和日本不同的美术观念使然。”由此,潘力也提示了由藤田嗣治和常玉及同时期巴黎画家所构成的一个极有趣的东西方艺术及中日艺术的比较研究课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