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书评周刊·读书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书评周刊·读书会
上一篇

雷震与台湾社会转型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范泓修订本书花了近十年时间。
《雷震传:民主在风雨中前行》
作者:范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4月

  2004年,学者范泓出版了《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填补了一个出版空白。此后,范泓历时八年,对该书增补、修订过半,易名《雷震传——民主在风雨中前行》,今年4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5月底,历史学者范泓、张耀杰、邵建等人就“台湾社会转型:从胡适到雷震”这一主题进行了座谈,座谈会后,范泓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演讲】

  范泓:作为行动者的雷震

  学者钱永祥先生认为,在上世纪50年代初影响了后来台湾社会转型的有一批自由主义者。就是《自由中国》的那批人,以胡适、雷震、殷海光他们为主的一批知识分子。

  雷震算不算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前在台湾有过争论,因为他是一个高官,他做过国民参政会的副秘书长,也做过政协的秘书长。台湾有学者在研究雷震的时候认为雷震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为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接受了立宪主义的教育,后来到了台湾以后所做的事情,包括创办《自由中国》,他所做的工作都是争取言论的自由,争取实现民主。实际上他和当局的关系很密切,但是渐行渐远,最后和体制决裂。

  我对李敖这个人不是太感兴趣,但是他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对,他说雷震先生不惜与自己的体制分手,是需要有勇气的。我觉得,雷震先生作为一个体制内的高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与他的体制分道扬镳,不仅被罢黜了所有的官职,连党籍也被开除。但到最后,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一直走到被捕的那一天。

  台湾的民主化运动的转型一直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参与选举,一个方向是参与办刊。钱永祥先生说,台湾上世纪80年代关于自由、关于民主的概念主要是来自于自由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雷震和《自由中国》对于台湾社会转型起到巨大作用,他本人把后半生给输掉了。他出狱已经73岁了,蒋介石已经知道他是不可能再从事任何政治活动了,但是,他对民进党的那帮年轻人仍很有影响,他们经常到雷震家去。

  【访谈】

  雷震的启示是方向性的

  新京报:你会如何概括雷震这个人和他的一生?如何看待雷震在台湾政治民主转型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

  范泓:他是一尊台湾民主宪政的铜像,就是胡适先生当年说的:台湾人应当为雷震造个铜像。胡适在说这话时,台湾社会仍处在威权时代,雷震与《自由中国》半月刊的处境并不好,随时有入狱和停刊的危险,但胡适坚信民主自由的大方向不可逆转,高度评价雷震,这就是胡适的眼光,后来的历史证明了雷震当年的政治理想和主张,都已获得时间的检验,并一一实现,从中可以看到雷震的作用和《自由中国》半月刊的深远影响,即从议政到参政,从戒严到解严,透着几代人的努力和艰辛。

  新京报:如何看待胡适这种理念人和雷震这种行动派的异同?

  范泓:胡适和雷震都是《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起人,另外两位,一是王世杰,一是杭立武,这个刊物的宗旨就是胡适写的。在办刊问题上,胡、雷二人分歧不大,胡适一贯强调要对言论负责,出现问题,胡适也会直言批评,雷震总是接受胡适的意见;后期筹组新党,包括与本土政治精英结合在一起。

  从史料看,胡适未必不支持雷震组党,但他本人不参加,也不领导,这是一种复杂的心态。雷震本人在组党这件事情上,之所以一改往日的消极态度,就是从现实中切实体会到开放舆论而无反对党,其监督作用微乎其微,必须要有反对党从旁监督,不然国民党必腐败而至崩溃。雷震本人曾经是权力中枢之人,对国民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特殊感情,筹组新党的目的不是取而代之,而是要参与地方选举与国民党竞争,事实上,后来证明雷震的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新京报:雷震给台湾留下的启示是什么?

  范泓:已故雷震在台湾是一个鲜有的政治人物,今天的台湾社会尤其是知识界,都十分推崇他,不管是国民党,抑或民进党,态度几乎是一致的,这就说明雷震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某个年代,他和《自由中国》是台湾实现民主转型漫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雷震属于大陆型知识分子,尽管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是离开大陆后才开始的,却影响了整个台湾社会,这样的历史人物确实不多。雷震的启示应当是方向性的,当年他为正义而赴难,那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巨大勇气,无愧于时间的消磨和考验。

  新京报记者 于丽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