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下一篇

高考作文 命题与阅卷都成难题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旁边评论

  每年高考第一场都安排考语文,已是惯例。依我之见,好像未必是体现重视母语,而是因为语文考试的评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像数理化,会不会做,考生心里有数),第一场下来,不会让考生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在语文试卷中,考生对一篇作文的估分,往往也稀里糊涂。然而,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隔多少年,能记住的也只是那一道作文题。因为作为“一道题”,分值太大,故而每年语文高考结束,总是众议纷起,全都冲着作文题去的。

  2004年下放命题权,一是为了考试的安全,因地制宜,更重要的是集思广益,发挥各省的创造性。遗憾的是,十年来,一些省区的命题仍然达不到语文教育界所期望的水平。

  十年前,当高中课改启动时,很多有识之士都曾指出,如果高考制度和命题方式不改革,课改肯定失败。因为全社会都瞄准了高考,持“指挥棒”者举步维艰,因为高考命题的一点点的微小的变动都涉及利益群体,各省区每年发布的“考试说明”都会牵动千百万考生敏感的神经。

  作文命题应着眼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应当鼓励考生的发现和批判能力,鼓励自由思想和创新精神,不应限制学生思想,鼓励或诱导考生说假话空话套话;命题要有创新意识,不能用一张平庸的试卷引导学生在战战兢兢之中走向平庸。

  作文命题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不能违背常识、违背常理常情,特别是不能让考生为了分数放弃是非判断,放弃个人意志。今年有位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即使作文命题有科学性错误,基础好的考生也应当不受影响。这是很不负责的言论。一位受过正常教育,思维正常的学生,面对根据错误材料命出的题,他的思考将会很困难,因为他不可能根据错误的材料正确立论;而如果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会质疑,“顺竿子爬”,说一番套话,可以不影响得分,这种考试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文试卷评价的误差仍然比较大。究其原因,一是阅卷人资质没有保证,二是阅卷时间太紧,复查量不足。每份试卷的评判,是否经得起检验,真不敢说。

  行家都知道,高考作文试卷评价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并非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有资格参与,也并非高校教授都能胜任,而未经考核,让没有语文教学经验的在读博士硕士参加作文阅卷,令人担忧。十年前曾有专家考虑设立作文阅卷人等级制度,或者延长培训时间,以减少误差,但各地似乎并不重视,或过于敏感,这类问题始终没能展开讨论。

  如果作文阅卷质量无法保证,语文高考的改革将很艰难。因为一些国家的招考,母语测试往往仅仅考一篇作文,而我国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过多,如果只考一篇作文或提高作文分值,以现在的误差率,对考生显然更不公平。现今分值60的高考作文,如果三名阅卷教师分别打出42分,50分,58分,而这可不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就能解决的,因为这名考生的作文成绩完全可能就应当是58分!怎样减少误差?谁来仲裁?解决这类矛盾,首先要正视问题的存在。

  为了解决阅卷评价的公平性,需要加大复查力度,这就需要增加投入。阅卷经费需要有保障。目前大多数省区的阅卷费用仍然从考生报名费中开支,根据国家目前的财政状况,政府可以少收或免收考生报名费,阅卷费用由政府包下来,加大财政投入(相对于政府其他开支,900万考生的“报名费”并不是很大的数目),有利于增加人手,提高复查比率,以减少误差。

  社会不要干扰高考作文命题。应当有相关的严厉措施,禁止媒体和社会补习机构猜题,因为猜题损害考生利益。根据考试命题的有关规定,不管以什么形式公开过的题目(复习题、例题、模拟题,预测题等),命题工作组在命制试题时不仅要回避,也不能“相似”。

  多省区自主命题之后,很多专家都称苦不堪言。为防止意外,有些省区制题被逼“走冷”,然而这一来很可能就害苦考生——难度适中,他或许还能正常发挥;如果难度加大,题目变“冷”,他完全可能思维“短路”,胡乱写一通。

  什么时候社会不关心高考作文了,语文教育的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吴非(著名杂文家,江苏省特级教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