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谁杀了大象》

宣言还是表演?

2013年06月1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当代剧场】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创立于1998年,是将焦点落于“戏剧教育”的独特戏剧团体。2002年剧团进入土瓜湾牛棚艺术村后开展更实验性的创作。《谁杀了大象》是该团自2012-2014“新文本运动”中的作品之一,旨在推动本土原创。

  作为香港“前进进牛棚剧场”首部在内地演出的作品,《谁杀了大象》在南锣鼓巷戏剧节主场蓬蒿剧场的演出,确实带来了些许引人思考的空间。一头循着千百年记忆走上回家路的大象,误入城市。森严的人类秩序与制度,岂容得这样的擅闯者,因此它必须被审判、被追责、被刺杀,罪名甚至包括“贿赂公职人员”。

  诗意与辩论交织的文本,拼贴式创作手法,细小的故事,令文本充盈而有想象空间。在剧中,“大象”是具体的动物,也是有独立人格的异己,令人联想到王小波所说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人的世界里,动物的命运只能是被吃或被征服。

  所以,站在大象的角度看这个壁垒森严的世界,或许是一种新鲜的角度——即使无害,但只要不融入整体社会,就是敌人。

  本剧的编剧及导演冯程程,一方面将来自乔治·奥威尔的半自传式短篇《射象》中“缅甸殖民地白人警察亲眼目睹一只大象被射杀”这一故事作为起点,另一方面又借鉴英国剧作家卡瑞·邱琪尔在《远方》中各自独立三幕的拼贴式写作手法,加上自身在香港和英国的生活经验,融入她对于殖民地统治、新的权力过渡以及制度化生存的思考,创作了该剧。

  或许是“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以戏剧教育为主攻方向的基因仍在,《谁杀了大象》这样一部本来相当充满诗意和荒诞喜剧氛围的文本,以沉重、严肃甚至略带说教风格的方式呈现在了舞台上。开场警务人员特训过程中的各种闪转腾挪和后续表演中所需的诚恳激烈,演员都完成得不错。但大量的暗场、宣讲式的语态、庄重而用力过度的表演,使得观演的气氛有点沉闷,让人坐不住。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手段的现场艺术,在文本的理念与教化功能之外,也关乎审美、技巧和一种实实在在的能量“自化交换”。就好比即使在课堂上,生动风趣的老师,往往更容易赢得学生的聆听,而厉声念十遍的准确答案,却未必能被深刻地记住。好的戏剧作品需要一种在宣讲之外绵密深长的功力,以深层对话或予观众自行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让观众在剧场当中接受“形象”和词语,走出剧场之后反刍为血肉与灵魂中的某种给养。从这一点来看,《谁杀了大象》的呈现应该多些行动转换才会好看。

  □水晶(北京 剧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