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专栏/漫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专栏/漫画
上一篇

书店老板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旧时人物(4)

  南巷原有一条青石板路,雨后漫步,古意幽远,皖北恍如江南。往东走,将近头,你向右一瞥,会看见一家书店。这家书店的名字,我已经忘了,也许它从来就没有名字。

  给与我一同读书、买书的发小杰子打电话,问他记得否,他沉默了一分钟,问:那地方开过书店吗?

  我努力去回想,书店应是狭长的形状,像一条走廊,像夏天来临之际搭在老板肩上的那条灰暗的毛巾。它不会超过二十平方米,它的布置会让读者感到混乱、压抑甚至分裂——书摆在左右两侧,一侧是教辅,一侧是杂书,新书旧书,正版盗版,从故事会到李泽厚,从新婚必读到中南海往事……

  我自小学便在此买书,一买就是十年。然而直到最后两年,我已经是高中生,才敢与店主搭话。这是一个中年男人,身材瘦长,头发如鸡窝,一双眼睛泛满血丝,藏在书店深处像暗夜的两块炭火,加上那一脸桀骜,令人望而生畏。他像谁呢,后来我见到陈寅恪的照片,大惊失色:这不是书店老板吗?当然,他多了三分乡土气。

  有一天我去书店,看到一本当月的《读书》摆在架上,便收入囊中。当时还感叹好运气,这杂志,此前只在学校阅览室见过。不想第二月去,再得一本。结账之时,他主动招呼我,说每月只进三本《读书》,县里一位文化官员买一本,一中的王老师买一本,他自己留一本,最近两月,不见王老师来,所以便宜了你。他说的王老师,即王敏之,当时正在看守所。

  借买书之机,谈过三五回,才知他的寂寞。吾县的读书人,无论憨夫子还是王老师,都无法与他对话,他们都太古典了,他身上却深藏了现代的痛苦。我所读的书,自然更难入他的法眼,彼时我们流行读余秋雨,他则嗤之以鼻,称余秋雨太矫情,脂粉气太重;我说正在读鲁迅杂文集,心想这回看你怎么贬斥,他笑道,等你读完二先生,才能真正意识到大先生的长短。我似懂非懂,拼命点头。

  书店的生意,十余年如一日,难说好坏,他似乎并不以为意。有次听见他打电话,说老子不开书店开饭店,早就发财了,言毕哈哈大笑,我只觉得笑声有些苦涩。

  不想一语成谶。时隔不久,电影院失火,殃及四周,书店正在其中,他只抢出了几十本书。听说他一面目睹书店葬身火海,一面喃喃道:天意,天意。

  此后一年,我路过那里,所见都是一片废墟。

  重建的门面房富丽堂皇,再无书店的容身之地。于是他开了一家卤菜店。

  2004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回乡,跑了大半个县城,不必说《读书》,就连一期《南方周末》都无处寻觅。

  □羽戈(青年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