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书评周刊·在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书评周刊·在读
下一篇

呵呵声中读6月刊物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温故》(二十五)
主编:刘瑞琳
版本: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3年5月
定价:29.00元

  【读刊】

  □唐山

  一篇关于“呵呵”的论文正流行于网络,在这个使用“呵呵”最多的时代,我们对那个词其实并不真的了解。

  鲁迅先生有一个经典表述,即“今天天气哈哈哈”,这要算是“呵呵”的文学版,然而,“呵呵”还有更精致的表述方式,乱翻6月的刊物,颇能见其真容。

  以看到的各刊“封面报道”来说吧。

  《南风窗》第12期是“青春,解密中国”,《三联生活周刊》第24期是“货币战猜想”,《南方人物周刊》第19期是“左翼青年”,《碧山》第02期是“去国还乡”……

  这些话题做得都很认真,但与时代的问题究竟有多大关联呢?太多的切肤之痛被酥痒的感觉所压倒,除了“呵呵”,实在难以表态。知识当然是好东西,但把它当做镇静剂,而非批判工具,那就有点误用到帮闲的地步了。

  6月有几本杂志让人失望。

  比如《读书》,在我看来不如5月号丰富,颇收了几篇议论知识分子的“书评”,才知道世界上的事都被他们给搞坏了,因为他们“引导人产生狂妄的含糊感”,看来空谈与不空谈,他们都在误国,至于政治人、群众乃至打手们,则特别清白。《美国宪法偶像的破坏者》、《柔克义与中国》、《黄遵宪理解了“自由”的概念没有》是不错的文章,而《二零四五:当人类获得永生》、《城市神话的终结》则废笔太多,至于刘再复的专栏,径投入溷藩即可。

  为买到《新知》的创刊号,颇跑了些路,结果却大失所望,只有一两篇文章堪读,其他的除了拿旧知充当新知的勇气之外,优点难觅,语言过于西化,行文中必加入一大堆外文字母,配图也常常莫名其妙,唯陈述口气还算本土化,在贱买贵卖的贩子们那里常常能听到。

  《南风窗》好久未看,我的阅读习惯是不太看卷首语的,因自己的文字功力太低,对全卷最精彩的这部分总有些惴惴然,第19期倒是狠狠地安慰了我一下,因为全卷都还算精彩,唯卷首语最劣,作者完全霸占了中华民族的叙述权,旁人不能置喙,而“珍视……反对……遑论”式的笔法,颇得姚氏语言真谛。

  看杂志,总是看文章,好文章多了,便有物超所值之感,反之,就会觉得不划算。如今杂志大体有“栏目病”,栏目多且滥,想找个目录,动辄要翻到20页开外,反不如出版人做的杂志那么朴素扎实。

  6月看到的最好的杂志是《东方历史评论》第一期,头题虽老旧,后边的文章却特别精彩,比如俄罗斯人回首苏联的一系列自述,比如《琉球的故事》、《文明大国的条件》、《日瓦戈的孩子》,还有沈志华老师的文章,全卷几乎没有一篇“水货”,看完时,才发现留下的圈点之密,甚至超过了往期的《读书》杂志。

  《温故》第25期亦不容错过,但《蒋介石其人》整理自讲座,信息不难得,且有两三处语气突兀,最喜欢《吴梅、黄侃两次交恶史实述考》,《陈独秀寥落的晚年交游》、《作为“文物大盗”的康生》话题不新,后篇材料太单调,但总是值得花点工夫看的文章,《温故》的照片向来精彩,可能是为了不让它们太招摇,以致喧宾夺主,所以图说总是别具苦心的潦草且武断。

  《碧山》刚出2期,可能是当下将内容与阅读体验结合得最完美的读品,徐冰的《关于芥子园山水卷》有启蒙意味,读罢始知从寻常的《芥子园》中也能有所发现,也能体会出一个世界。在今天,人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回乡的梦想,都有一种找寻自己根脉的冲动,至于为什么被窒息被中断,恐怕只有乞灵于万能的“呵呵”了。

  杂志本是一片风景,不必所有人都来欣赏,只要同道驻足即可。所以不喜欢两种人,一种是将它开辟出来,变成公园,收费不算,还要以“服务”的名义植入种种说明,最足败坏胃口;另一种是突然发现它的宣传效果,于是野草除尽,好好的树也要捆绑压抑到无限曲折的地步,仿佛这样才有教育意义,能让普通人看了之后,审美力迅疾爆发,直达宇宙真理。

  这世界,不想遇见的偏偏会缠着你,既然那么多更娇弱、更灿烂的已凋零了,我又何必为几页杂志叹息?所以,还是先“呵呵”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