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书评周刊·译文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书评周刊·译文
上一篇

人生在世便是相逢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斯通,与另一个斯通》
作者:(美)亚伯拉罕·维基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杨俊峰/黄洁芳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书评人 夏丽柠

  “你尽情地哭吧,尽情哭到心灵宁静为止。折磨你的这种痛苦,并非只是你一个人的苦,而是所有人都会承受的苦。”

  ——濑户内寂听《人生在世便是相逢》

  “人生在世便是相逢”,日本天台宗尼僧濑户内寂听的这句禅语送给马里恩和湿婆这对孪生兄弟极为合适。他们曾经是连体婴儿,曾经在母体里头顶着头,曾经如此轻易地出生便相逢,曾经同时出现在一本叫做《斯通,与另一个斯通》的书里。作者是埃塞俄比亚裔医学专家、作家亚伯拉罕·维基斯,如今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若想在世界地图上将印度和埃塞俄比亚连成一条直线,不知要经过多少象征性的大陆、山脉和河流。再从这块非洲土地去美国的话就要横穿大西洋,翻越半个地球。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完成这趟不可能的迁徙,可宿命却偏偏降临在斯通家族的身上,他们不知不觉地走完了这条宛若生命脉络的人生之旅,也成就了一场令人动容的旷世家族传奇。

  故事要从信仰笃定的印度修女普雷斯与生性傲慢、业务精湛的英国外科医生斯通在“卡兰古特”号破邮船上相逢说起。沾染疾病的斯通先生受到了普雷斯嬷嬷无微不至的关照。当他们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迷星医院再度相逢时,两情相悦已是水到渠成。就在我们替普雷斯是否放弃信仰与斯通在一起的纠结时,普雷斯因难产而死,斯通落荒而逃。双胞胎男婴出生即成孤儿,幸亏有赫玛和戈什医生收养了他们。可修女如何怀孕?斯通为何落跑?这是遗留在故事里的当事人与置身事外的读者共同关注的谜题。作者维基斯在将读者的视野锁定在这条线索上之后,便引领众人走进了神秘的非洲世界,领略异域风情。

  饥饿、贫困和疾病仿佛是非洲大陆的代名词。医疗水平之低下令人震惊:一次感冒就可能丧命,一次阑尾炎摘除手术都可能将命丢在手术台上,艾滋病或其他疫病更是让人谈病色变。由几位技艺超群的外国医生组建的“迷星医院”是死亡与生命的中转站,这里对于柔弱的妇女和儿童尤显珍贵。“迷星”在原文中是“missing”,意为鲜活的生命可以在一线之间丢弃也可以从死神手中夺回。维基斯站在医生的立场上不断地诠释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完善的重要性,为濒临死亡的生命开拓了一条延长线。小说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是健康与生命,以及延伸出来的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就像斯通为手术而丢掉一个手指,戈什身患重疾却顽强与病魔斗争,湿婆也在术后的不良反应中逝去。他们救助无数生命,最终却无人能救回他们的命。可他们那么热爱并且乐于行使医生的职责、道德与良知。书中运用大量篇幅来叙述医学术语与病例,但并未显得拖沓,反倒引起的读者兴趣,产生了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生命的张力在本书显得更格外动人。

  现在回到双胞胎兄弟吧。若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长得一模一样,你会作何感想?每个人都想成为世界的唯一,湿婆和马里恩也不例外。他们外表相同,内心却截然相反。就像马里恩的表白,“我一直循规蹈矩,遵章守法。不做违背常理的事,而他从来不守规矩,不按常规出牌,结果却是这样。公平的上帝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上帝是公平的,尽管湿婆夺走了马里恩最心爱的女人,凡事特立独行。可他一生里做得最靠谱的事儿是将自己的肝脏捐给了患病的哥哥马里恩,并从此住在了他的心里。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属性。香港女作家韩丽珠的小说《缝身》讲述的是一个荒诞离奇的社会,要求两个条件合适陌生人将身体缝合在一起生存。这种连接是痛苦的,在孤独浸染的社会里,分离也是痛苦的,人们左右为难。然而,马里恩与湿婆是心身合一,肉体,灵魂不分你我。在两个斯通合二为一之后,共享悲喜,无怨情仇。

  《斯通,与另一个斯通》是部史诗般的著作,以平民化的视角看待家族变迁,叙述平凡人的悲欢离合。健康与生命,爱与背叛,命运与时代是小说永远不变的主题,哪怕穿越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土地。人生在世便是相逢,珍惜有缘人,哪怕是位长得一模一样的兄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