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下一篇

招聘的难度

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大学小言

  经常有人问我,北大教授月薪多少,我说不知道。不是有意隐瞒,实在是说不清楚。这与香港中文大学把月薪多少明明白白写在合同里,而后一分钱也不给你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在“大学小言”第十则《人才如何争夺》中,我说了一句很让人丧气的话:“照我冷眼旁观,在‘争夺人才’这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比北京大学强很多。这里说的不是经费预算,而是制度设计。”那说的是“顶尖人才”的抢夺。至于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这一级,问题其实更严重。某青年才俊若同时被北大和港中大录用,十有八九是选择后者。因为,“顶尖人才”还可以特事特办,各大学如果瞄准了,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解决的。但如果是一般性招聘,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北大的吸引力明显不够——如果当事人有可能在美国或香港的名校获得教职的话。对于如此局面,我当然不服气,不断跟人家解释北大的“十大好处”。可人家的回应也有道理:我们的生活,不仅单看“虚名”,还得讲“实利”。

  依我观察,对于北大之招聘教师,社会上有三重误解:第一,内部分配;第二,门槛太高;第三,条件很差。有此三弊,导致很多原本有条件参与竞争的青年才俊,或不敢来、或不愿意来应聘。别的院系我不清楚,若以中文系为例,同样招一名助理教授(讲师),香港中文大学收到的申请资料远比北大多。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

  申请人多,不见得就一定能招到你想要的人才;但申请人太少,选择空间必定大受限制。当系主任那几年,我一直在反省这个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让大家明白,我们不是“内定”的,是真的“求才若渴”;此外,还缺两个附加条件:第一,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招聘意图;第二,让大家知道我们的职位是有吸引力的。

  因为是常规招聘,发布信息的权力属于大学人事部而不是各院系,有心人必须熟门熟路,才能在北大网上找到那个位置,知晓今年北大教员的招聘情况。这种很不充分的“广而告之”,导致信息传播的面有限。跑来敲门的,或者是有人私下通知,或者是他无意撞开——总之,未见“热火朝天”的应聘场面。招的人很少,若是“海选”,反而麻烦多多。或许正是此思路,导致北大不太愿意“大张旗鼓”地选人。可这样一来,无论招聘单位还是求职者,很容易错失良机。

  我曾致力于改变此局面,除了在北大中文系网页上“飘红出彩”,让有心人一眼就能看见,还计划主动出击,在美国相关网站上刊载招聘信息。可这后一步,还没迈开,就被绊倒在第一个门槛上——对方称,你必须说明此职位的年薪。比起哈佛大学或香港中文大学,北大教授的收入不高,这谁都知道;问题在于,这差别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而这,和我们的薪金制度有关系。

  经常有人问我,北大教授月薪多少,我说不知道。不是有意隐瞒,实在是说不清楚。凡在中国大学教书的,大概都有这种体会:基本薪水很低,主要靠各种津贴和奖励。这种特殊的薪金结构,导致了我们收入的不确定,说变就变了。这与香港中文大学把月薪多少明明白白写在合同里,而后一分钱也不给你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有位从美国回来的同事告诉我,到北大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生活上还过得去,没像他原先想象的那么艰难。我明白他的意思,可招聘的时候,这话该怎么跟人家说呢?(13)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