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书评周刊·关注
上一篇

麦当劳里的学术青年

2013年06月2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记者手记】

  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北京本地人,为何要研究“蚁族”“城市新移民”这样的外来群体?一个非社会学专业的北京大学博士后,为何会突然跑到条件艰苦的城中村——唐家岭,研究“蚁族”?这其实不仅仅是我的疑问。

  2010年《蚁族2》出版,廉思到一所大学讲座,一个学生问:“你说的这些人里,有多少是我们学校的?他们的生活,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是社会的精英,我们不会成为那样的人。”

  廉思怒了,当场反驳:“你自以为是社会的精英,你知道精英是怎么形成的吗?你享受的权利越多,你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心为平民,行是精英,这才是真正的精英!你以为你离唐家岭很远吗?整个社会都是连在一起的大陆,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

  廉思称,“蚁族”不可能有时间、有财力去做这样的研究,只能由他这个精力相对充沛的读书人来完成。“我没有看不起他们,平等对待,诚心交流,他们有真心话就跟我讲,我也感觉自己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理解和关注他们。”

  廉思课题组的成员,大都从研究生在校时开始跟随廉思,有些人毕业后依然利用业余时间留在团队工作。他们来自经济、社会、统计、心理、新闻等不同的专业,后来做《工蜂》调查时,甚至有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的博士、学水下爆破的硕士加入。

  6年来,许多成员由于求学、就业等原因,离开了这个“无经费、无场所、无报酬”的“三无”研究团队,但很多人和事成为了团队的永恒记忆。“团队有家的感觉与温馨,它不以名利为目的,而是靠着感情为纽带,靠着大家的相互鼓励而支撑。”

  采访过程中,廉思提得最多的词是“太累了”。在我看来,这种累也许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有心理上。无论是“蚁族”“工蜂”还是“城市新移民”,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均能接触到大量生活境况并不是太好的青年人,他们在转型社会中的苦闷与挣扎往往也会郁结于廉思心头,让同为青年的他产生强烈的共鸣。他可能暂无生活困顿之忧,但作为“一只在高校里的工蜂”,却同样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与精神压力,一周上两次公共课,白天处理行政事务,晚上做学术研究,还要看书备课外出调研,几乎每天下班都已是夜里2、3点,经常是办公楼里走得最晚的人。可以说,那些被访青年所表现出的彷徨与挫折感,他感同身受。

  夜深人静,廉思经常在办公室里拉拉心爱的手风琴,在寂静夜空下的流动琴声里,疲惫的身心方能得到一丝抚慰。窗外的黑夜过去,光明到来。第二天,他又满血复活,带领这群麦当劳里的学术青年们继续艰难前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