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上一篇  下一篇

反网络谣言关键是信息公开

2013年06月2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对话

  刘鹏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在社科院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中,负责撰写《2012年微博舆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

  新京报:“微博热点事件中谣言比例超过1/3”据说是你的报告中提到的?

  刘鹏飞:数据来自于我们的统计所得,关于这个微博谣言比例不是指热点事件本身,而是指伴随着热点事情而产生的谣言比例,如禽流感事件,本身并不是谣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不实的信息产生。是有一些媒体表述不当,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新京报:那在你看来,网络谣言如何鉴定?

  刘鹏飞:其实,针对网络谣言,如何进行分辨应该成为一个课题,我们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我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成为一种通识的教育,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从我来看,可以从几方面来进行鉴别。首先面对一个未经查实的网络曝光信息,如果引起你的注意,可以去找有公信力的媒体、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当事人,看他们是否发布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要从现实社会中的反映来进行相互印证,验证其真实性;其次对个人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判断也很重要,一些常识有助于你分辨谣言;还有就是有时候商业领域会有竞争性的谣言出现,他们可能介入热点事件进行营销炒作,混淆了真实的信息,让舆论场变得更复杂,这部分公众应学会鉴别,多想几个为什么。

  新京报: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如果一些信息涉及官员违法违纪,可能会有大部分的人选择相信,你怎么看?

  刘鹏飞:这个和现在的社会大环境还是相符合的,现在网络监督很有力量,网民犀利的眼光基本无孔不入,这有利于改善吏治。整个社会大环境也应该给网络反腐创造环境。而网民对一些反腐信息曝光比较相信,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民众有反腐倡廉的诉求,而这种诉求比较感性化,在舆论场上更容易凸显。

  新京报:那《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中有内容提到网络反腐低俗化,你怎么看?

  刘鹏飞:和反腐有关系有价值的信息,网民通过网络合法曝光,给官方提供线索,有利于反腐,这是应该受到鼓舞和保护的。

  很多案例和桃色新闻有关不能说明网络反腐低俗化,只能说这是网络反腐里的一种现象。这和网络传播特点以及网民的心态都有关,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新京报:蓝皮书称,目前微博用户整体呈现低学历特征,而且低收入和无收入群体是绝对主流用户。你怎么看?

  刘鹏飞:我觉得这只是提供一种参考,大家对一些结论要客观去理解,譬如五千元的月收入就是低收入吗?这得看在哪个城市。各人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我发现大家其实对数据不在意,在意的只是结论。

  新京报:根据你们的报告,应对网络谣言有怎样的建议?

  刘鹏飞:我们侧重于对政府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有几点。首先是信息发布,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有些网络谣言,如果回应及时,很快就能消失。政府部门发布信息的时间点非常重要,不但要快,及时,更要透明。

  其次是信息的完整性也很重要,不能只有断章取义的东西,比较完整才更好做鉴别。而对个体来说,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尤其是在一些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要体现社会责任感,那样会减少网络谣言的产生。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政府部门现在在应对网络谣言方面,信息发布比前几年要好多了,认识上是在进步的。

  网站的责任也很重要,要有专业性,准确传达信息。而且我注意到,现在一些高校已经出现了媒介素养研究之类的课程,这说明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一些新特点,能更有效地来应对。我认为新媒体是进步的,但具体还要看怎么用。

  □新京报记者 兰燕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