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远离城市群的地方远离市场主体、产业基础薄弱和生态普遍脆弱,那种以招商引资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化路子,第一不可能,第二意味着灾难。
□王志纲 王志纲工作室战略研究院院长
一个地方没有合适的产业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长续发展成问题。许多地方很重视产业,但是产业不等于工业,不顾资源禀赋,不靠产业基础,不看比较优势,而以行政命令强行推进工业集聚区的做法并不少见,危害极大。
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通常分为外源型和内生型路径。以珠三角为例:早期的深圳、东莞为代表的地区更多是外源型的,如长安镇、虎门镇、厚街镇等;以顺德、中山、南海为代表的地区更多是内生型的,如北滘镇、容桂镇、小榄镇、古镇等。这两种模式的形成有着内在的机理和经济规律。前者是依托便捷交通和毗邻香港的优势接受外来的产业转移,后者“以港为师”大力发展自主产业。在珠三角国际大转移的背景下,珠江西岸城镇的生命力更为强盛。深圳得天独厚已经完成了转型,顺德正在转,而东莞这些就比较难。
如何借势借力,借用外源型的机会变成内源性的动力,是任何一个着眼长远的地方必须思考的问题。
远离城市群的地方远离市场主体、产业基础薄弱和生态普遍脆弱,那种以招商引资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化路子,第一不可能,第二意味着灾难。它们需要另辟蹊径。
典型的如丽江。总结其发展经验,我想无非把握住了天时、地利、人和。所谓顺天时,抓住了休闲浪潮,把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从昆明世博会就开始布局,把世界请进来,到去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5.5亿元,成为支柱产业;所谓合地利,就是保护和挖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文化,如纳西古乐、东巴文化、茶马古道、丽江古城和古建筑等;所谓在人和,一是科学决策,在顶住业绩压力的情况下,走一条保护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的发展之路;二是大众经营,如阮仪三先生为震后丽江成功“申遗”;如鬼才宣科把东巴文化带向了世界;三是市场参与,一批喜欢丽江的企业投资,孵化出来的酒吧文化还走向上海新天地、北京什刹海等,继续“小资天堂”故事。
这种模式短时间不像工业项目那样来得快,但是对于就业、对于城市个性非常重要。要促使更多地方选择这种模式,有必要重新评估一下发展目标,把就业放在比产值更重要的位置上。以前在“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倾向于补贴资本,因为你要吸引别人来投资,别人就称斤称两比较你的优惠条件。今天的瓶颈在劳动力,要把对资本的补贴转变成为对劳动力的补贴。这样一些并非资本密集型,但是能够吸引劳动力的产业就能落地。
城镇发展关键在“找魂”,找到具有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竞争优势。俗话说“人有精神老病少,地有精神土生金”,一个地方有了魂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