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好东西(15)
孟子在宋国两年,称宋王偃为仁义之君。而《史记》却说宋王偃是暴君,这便是成王败寇的史观。
孟子在宋行王道,期望宋君成为王道之王,故称宋君偃为“宋王”。行了王道,就可以称王,宋君偃果然称王,结果成了败寇。
齐灭“桀宋”,是在孟子去世以后,所以,孟子有所不知。灭了“桀宋”的齐,也成了“桀齐”,差点就被六国灭了。
孟子常说,先王都从小国做起,都是行王道做大的。王道不空,是一系列仁政主张,例如,行什一税、去关市之征等。宋君偃跟他商量,说什一税和去关市之征,眼下都不能全面实行,可不可以先一点点减轻,以待来年条件完全成熟了,再来实行?
孟子说,错了就要立即改正,为什么要等待来年?
这就好比有人每天都要抢邻人的鸡,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君子之道,他跟人商量,我从现在起减少,每月抢一只鸡,给我一些时间,让我一点点改正过来,这样行吗?如果已经知道了自己做得不对,那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
宋君偃的要求并不过分,没想到孟子拿了道德的棒子,当头一棒就打来,不管怎么说,征税总是合法的,即使横征暴敛,好似抢劫,但两者的性质毕竟不一样,孟子将它们混为一谈,更以压倒一切的雄辩气势,使他的仁政主张以最激进的方式退场。
滕文公问他如何治理国家,他说:民事不可缓。
人民最需要什么?恒产!有恒产才有恒心,人民若无恒心,就什么都敢做,连犯罪都不当一回事,到了那时,再用刑罚来对付,那就是欺骗人民,哪有仁人当政,欺骗人民呢!所以啊,仁义的君主,取于民,要有节制,要让人民有积累。三代之王,虽然做法不同,但实质上都一样,都行什一税,将国民收入分成十份,让人民留下九份,国家只征收一份,这样,人民就会有恒产。
人民有了恒产,就会有恒心,恒产是物权,恒心呢,算不算人权?不是自由平等的权利观念的人权,而是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念的人权,同样神圣而不可侵犯。“为富不仁”是针对君主说的,君主“为富”,人民就会贫穷,君主为仁,人民就会先富起来。
为仁,就是行仁政,先要划分土地,搞井田制,一“井”,为九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由八家助耕,《诗·小雅·大田》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在助耕中,萌芽了公民意识。
富而后教,因此,有井田,还要有学校,不仅要在助耕的生产方式中自发形成公民意识,还要在学校中学习做公民。
这样的公民,就是《周礼》中具有国家观念的人,还不是民主制下拥有国家权利的自由的个体。要紧的是,我们现在做公民,就不光要做一个具有国家观念的人,还要先成为自由的个体。
□李冬君(大学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