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城镇化就是农民进城就行了。实际上,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有所区别的话,就在于城市化是斩断了农民跟土地的关系,而城镇化则仍然保留了跟土地的关系。
□王志纲 王志纲工作室战略研究院院长
今天的中国像一条穿越时空隧道的巨龙:龙头已经与国际对接,迈向新经济时代;龙身正进行工业化,而龙尾还处在农业化时代,要如何首尾呼应,不至于脱节?城乡统筹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新型城镇化同样需要面对这个问题。如果思路得当,这是一轮新的机会,而且是近在家门口的机会。
这些年在全国各地走,最常见到的农村景象是新房子多了,路好了,但是人少了。这里面当然有经济规律的作用,虽然如今农业税没有了,种粮也有补贴了,但是相比较起外出打工的收入,农村的收入还是低,所以青壮年劳力的选择大都是外出。长此以往,造成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比如农民工,比如农村生活的凋敝。
农民进城是经济规律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如果因为劳动收入、基础服务等方面过大的差距导致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就将是极大的问题。要改善这一处境就不只是现代农业的问题,而更多是一套帮助农民进行协作,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机制。
这方面日本做得非常好。每次到日本去,我都感叹它那个农村的发展水平,还有农产品的精细程度,当然其价格也非常高。
跟日本方面的人士讨论,他们认为农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世纪之初日本就成立了农协,通过把小农联合起来,应对经济危机或者自然灾害的威胁。战后日本也进行了土改,农民获得自己的土地,但是分散经营的弱点也马上暴露了出来。日本也是人多地少,不可能搞大农场,所以走了一条农业协作的道路。农协管的事情很多,机械化、技术指导、融资、保险、市场流通、营销推广都涵盖。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国内农产品出现过剩,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客观上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农协又适时开始角色转换,工作的主导思想不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而是以农村全面发展为主,把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开展各项工作。如对农产品基地实行价格补贴、信贷支持、资料供应等政策,稳定农业生产;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强化土地经营;开展农村经济、文化、消费、生活等多方面合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这给我们今天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发展带来很多启发。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城镇化就是农民进城就行了。实际上,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有所区别的话,就在于城市化是斩断了农民跟土地的关系,比如通过土地流转或者什么别的方式获得一笔资本,在城市安定下来谋生活;而城镇化则仍然保留了跟土地的关系。虽然住到城镇上的农民不一定还天天种地,但他仍然可以从事与之相关的活动和产业。比如农产品加工,比如农贸物流,比如城镇的商贸和服务等,甚至一些有资源的地方开发特色农产品乃至旅游等。
国内也有些地方做得不错。比如成都,不管是锦江的五朵金花还是周边的一些古镇,都通过政府有效的引导和民众的积极参与,做得非常红火。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些试点,还是在一些基础条件非常好的地方,因为思路得当又有得力的人执行,才做得比较好。要真正想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这件事情,则应该有系统的思维。比如要学习农协的话,要从法律层面上去保障;要从金融、政策以及组织上去协调,还要通过近期和长期的行动计划去推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