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评论周刊·观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评论周刊·观察
下一篇

“李克强经济学”实质是“改革经济学”

2013年07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自三月份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推进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备受关注。虽然才短短四个多月,但是不少学者已经对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尤其是近日,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了部分省份经济形势座谈会和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这两次会上,李克强“定调”区间管理的宏观调控新思路,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李克强经济学”的精髓。

  改革家的“经济学”

  “李克强经济学”成为热词,其本质应是“改革经济学”,乃是特指总理及新一届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反映了公众对新一届政府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的期待。

  早在四月初,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就使用“李克强经济学”一词,并对此进行了阐述——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而6月底,巴克莱资本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将“李克强经济学”总结为“不刺激、去杠杆和调结构”。由此,“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不胫而走,迅速走红,成为媒体和学界追捧的热词。

  应该说,“李克强经济学”成为热词,反映了公众对新一届政府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的期待,其本质应是“改革经济学”。首先需要明确,“李克强经济学”,其本质含义乃是特指总理及新一届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非一般学术意义上的建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的经济学思想。

  从最近几个月李克强的系列政策思路,似乎能窥见供给学派的踪迹,也就是重视从供给层面解决问题,比如简政放权,支持市场自由竞争;减少公共开支,让政府过紧日子;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速,不再大幅放松货币;以及可以期待的减税政策。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调结构”。

  与此同时,“凯恩斯经济学”的需求管理思路,新一届政府亦并未全部放弃。

  实际上,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必须的,但关键需要找到薄弱环节,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以“铁公基”项目为主导,实施“大干快上”的增长思路。而应主要服务于民生领域,让增长和民生兼得。比如,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要在中西部多修铁路,就是抓住了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这样的投资增长无可厚非。

  不限于此,不管振兴东北老工业区,还是加大对棚户区的改造力度,加快保障房的建设步伐,都带有一定的凯恩斯主义特征。只不过,这一次的“凯恩斯主义”,重在民生领域的“保增长”。如此,既能不伤及经济增长的下限,也可以给普通民众以福祉,在增量改革上,还能大有可为。

  未来十年,“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应该主要是继承供给学派的理论谱系,作为其对立面的“凯恩斯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升级过程中,只能扮演配角的地位,主要为民生的薄弱环节服务。

  主次有别,才有望奠定未来的“改革经济学”基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