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评论周刊·观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评论周刊·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向往“理性的繁荣”

2013年07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理性的繁荣,关键要看能否做好三件事:结束房地产的支柱地位,债务结构得以优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企业欣欣向荣。

  短短四个多月,“李克强经济学”格局初定。从基本思想中,我们能够看到下一步以“李克强经济学”为指导,中国经济改革或在突破“旧模式”层面,迈出重要一步。

  实际上,不管学者怎么阐释“李克强经济学”,政策思路以作别“旧模式”为基调,是怎么也逃避不过去的。“旧模式”的核心有二:保投资和放信贷。保投资,意味着政府投资主导,对应的是管制加强、弱化市场以及债务的膨胀;放信贷,自然意味信贷泡沫不断做大,经济不刺激就难增长,杠杆加长以及供给面恶化。

  可见,作别“旧模式”,就意味着要放松管制,“市场能做好的交给市场”,解决地方债务平台问题。与此同时,不刺激,不放水,而这两个层面,最终都指向了“调结构”这一根本性方向。

  “旧模式”,确实到了不得不终结的地步。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理性的繁荣,关键要看能否做好三件事:结束房地产的支柱地位,并且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债务结构得以优化,并且产能过剩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企业欣欣向荣,一批有创新能力,掌握世界领先技术或产品的大公司出现。

  做好这三件事都不容易,但如果解决不好,十年后的中国经济结构,很可能在今日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

  从过去十年的情况来看,这三件事的最重要决定因素,都和货币金融关系密切。能否管好货币,直接决定了“李克强经济学”最终的效果。

  其一,房地产不可再继续成为支柱产业。应该说,“高房价支撑不起大国崛起”,这一观点应已成为各界共识,但对房地产的态度却十分不一致。过去十多年的房地产调控,亦多数沦为“空调”,固然有财税等制度层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货币闸门没有把控住。尤其是2008年之后,很多城市的房价都实现了翻番,而同期的中国广义货币从43万亿元扩张至现在的105万亿元。这才是房价暴涨的最本质性原因。

  其二,债务规模膨胀,产能过剩不断,亦是货币金融政策出现了失误。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增长,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凶猛扩张,于是钢铁、水泥、多晶硅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变得更为严重。虽然这其中,也有不少资金用在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建设上。消化产能过剩,固然需要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但治本之策,还是改革货币传导机制,将资金从这些严重产能过剩的领域“挤出来”,走向实体经济真正需要的领域。

  其三,有创新能力的大公司的塑造,当然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但目前来说,最主要的仍然是理顺它们的融资渠道。这就需要金融改革的启动,“盘活存量”只是起码要求。而盘活的方向,则需要这些存量货币,能更多地服务于这些有创新力、有竞争力的好公司。

  目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庞杂,千头万绪。李克强总理上任以来,多次强调启动金融机制改革,前不久更是出台了系统的“金融十条”。种种迹象来看,“李克强经济学”,未来会进一步做好货币金融的文章。这一步棋走好了,经济改革的其他领域,或许也就全盘皆活。

  □倪金节(新京报评论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