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热灾”凶猛,公共应急不能迟钝

2013年08月1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与大风、暴雨、冰雪等一样,“热灾”也是一种重大气象灾害,虽然这种灾害的影响看似较“静态”,但其危害并不亚于其他气象灾害。

  近日,极端高温天气肆虐我国十几个省区市。中央气象台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8月8日17时,全国共有1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高温影响人口约7亿,在浙江,十多个城市的气温都超过40℃,在湖南长沙,史上首次预报40℃高温。

  酷热成灾,是一场民生的劫难,它不仅影响到正常生活,也威胁到社会的安全。例如,在湖南、河南等地,接连发生环卫工人中暑死亡事件,浙江森林火警频频,其局部地区森林火险已被列为“极度危险”的最高等级,各地高温病人激增,老人中暑死亡事件屡屡发生……

  不过,尽管“热灾”凶猛,但是许多高温炙烤下的地方,政府部门的反应仍比较被动和迟钝。例如,湖南竟连发三起环卫工人中暑死亡事件,倘若在第一起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对环卫工工作时间和频率及时进行调整,不可能有接下来的第二起、第三起。在上海、杭州等地,出现了地铁纳凉大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城市开辟的公共纳凉点远不能满足民众需求;而不时发生的老人中暑死亡事件,从侧面反映出,政府部门对于老人,这一酷热中的高危群体,缺乏足够的健康关照。

  与大风、暴雨、冰雪等一样,“热灾”也是一种重大气象灾害,虽然这种灾害的影响看似较“静态”,但其危害并不亚于其他气象灾害,除了众所周知的中暑、火灾之外,高温酷热之下,还会出现农作物减产、食物中毒增多,供水供电故障增多、车辆爆胎、自燃多发等一系列公共安全问题。

  正因如此,在国外,应对“热灾”,是公共应急的重要内容。在美国芝加哥,一旦发生热灾,卫生部门人员会深入社区发放热灾防御手册;基层部门会走访老人及体弱多病者,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降温设施;图书馆、体育馆、警察局等公共建筑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向公众全面开放;芝加哥市民可随时拨打政府热线,寻求帮助,例如要求政府派车将自己送往纳凉点等等。

  在国内,这几年,“高温也是一种自然灾害”正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公共应急机制的转变步伐还未跟上。例如,一些地方在高温时会开辟一些纳凉点,但是纳凉点的数量不仅偏少,许多不为公众所知,管理也很不人性化,媒体曾报道,重庆许多社区纳凉点只在办公时间开放;高温导致人员患病死亡,但死伤人数,并未像其他自然灾害一样,由权威部门统计并公开,这种信息的匮乏,让许多人放松了对“热灾”的警惕。

  热浪肆虐,是对公共应急的大考。据悉,上海已经制定了应对高温天气的应急预案,不仅明确了气象、发改委、公安等21个应急联动单位,对应于不同等级的高温预警,都有明确的联动措施。改革公共应急机制,应对“热灾”的常态化,希望上海的做法能为更多地方所效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