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评论
9月2日,一篇称“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的文章,在网上被大肆转载。9月3日,河南三门峡市委新闻发言人披露,已联系到原文作者提供案情线索,却遭拒;该市公安局已通过微博请求其提供线索,已便尽快破案。(9月4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面对“村支书性侵”传言,此次三门峡官方的反应,值得肯定:在该“负面新闻”出炉,引燃公众怒火后,当地市委、市公安局顺应了民众“按图索骥,揪出‘蛀虫’”的呼声,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征询线索。
在新闻发布、微博声明中,当地公安部门“欢迎监督”“尽快破案”等表态,谦抑而积极。它指向着破案,而非匆匆辟谣,这顾及了事态的“多重可能性”,也避免对舆论监督积极性的误伤。
在舆论危机面前,地方反应敏捷,且敢于直面汹涌的质疑声,这般谦卑审慎姿态,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公共理性。地方政府面对舆论事件,就该拿捏好公权作为的分寸,恪守公权伦理。也正因如此,舆论也就不会为难当地政府。事实上,这类聚讼纷纭的公共事件,正是地方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职能部门的应对是否得当,会引发链式反应,激起舆论臧否的水花。
毋庸讳言,“村支书性侵”传言,确实太具心理冲击力。尽管其真假尚需厘清,可它引发了社会关注。在此情境下,若当地职能部门闭门不应,或是习惯性地“先行辟谣”,恐怕会加剧舆论质疑。而三门峡市谦卑面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恰起到了“降火”作用,也搭建了沟通渠道与对话平台。
相较之下,有些地方应对舆论监督的方式,则堪称拙劣:被“传言”缠身后,不是“一点就爆”,就是封锁消息,紧捂盖子。这也架空了理性对话的机会,造成误解与隔阂,舆论也难免倒向不利面。
对“村支书性侵”传言谦抑回应,为舆情应对提供了良好范本。而公共治理,也亟须拿出关切舆论的诚意,在谦抑姿态中,寻获民众认同。
□仲鸣(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