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
上一篇  下一篇

基础教育不需要那把大剪刀

2013年09月1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旁边评论

  基础教育中,对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是多重角色:他是不举着大剪刀的园丁,是不拿回扣的导游,是有智慧的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一盏永远亮着的灯……

  前几天,宁波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在作文中质疑“园丁说”,其观点在网上热传。他说:“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提起“园丁”这个意象,谁都会想起他们主要的劳动工具和他们的劳动姿态。因为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花朵”的说法,教师职业也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园丁。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其辛勤耕耘,精心栽培浇灌,还有那个自以为是的“修剪”;然而,有生命意识的儿童,很可能由此想到,花草树木,也有灵性,遭受那样的“修剪”,必然会疼。依天性自然生长出来的枝叶,不可轻易修剪。

  该小朋友可能还有旅游的经历,他把教师想成导游,颇有些新意,虽然所有的比喻都是跛足的。当今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业学习往往没有趣味,而兴趣是儿童学习的最好动力,他们渴望能有跟随导游走进一处又一处新天地的感觉。我想,绝大多数成年人能理解这名小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梦想。

  接受过教育的人,究竟希望教师是何种角色?我看新京报调查,对在基础教育阶段,主张“既是园丁,也是导游”的居多,那意思无非是小学教育“既要讲规矩,也要培养乐趣”。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不难发现,这并非简单对立的关系,智慧型的教师完全可以兼任两种(甚至更多的)角色,只是作为园丁的他,即使在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时,也并不需要那把大剪刀。

  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能忽视儿童的习惯养成。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有很多不同。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时代没能纠正的不良习惯(特别是品格修养方面的),以后很难纠正。小学教育必须培养规则意识,必须培养是非观念。然而,这不是举起大剪刀随意修剪的理由,园丁的大剪刀要的只是“整齐”而不问其他;正确的教育,在讲规矩的同时,也呵护儿童的天性。这就需要教师不但有正确的教育观,而且富有教育智慧。

  在儿童教育中,就要引导他们懂得“不妨碍他人”,以此作为行为底线。比如,上课迟到,好像是个人的事,但在教师上课时才走进教室,不可能不妨碍他人;有些学生遇上集体活动就请假,好像个人有缺席的自由(部分家长也这样认为),可是,普通教育有学生人格养成方面的要求,学校教育中,学生不能凡事以个人为中心。又如,学生作弊应当处分,应当让学生有耻辱感,然而家长往往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威胁学校和教师,造成学校无法执行纪律。纪律教育不可缺失,这和“修剪”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学校教育需要相对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回忆过去的学生,我总感到有意思。那些从小就循规蹈矩,做事有板有眼的,成年后兢兢业业,的确很少“出错”,然而也容易走向平庸——他早被修剪得服服帖帖,习惯了逆来顺受,往往也就丧失了思考力;他习惯了服从,即使偶尔有点个人意志,也不得不顾忌一直悬在头上的那把大剪刀。

  那些有创造力的,爱探究和冒险的人,当年在学校往往有点小毛病,或是上课胡思乱想的,或是想方设法偷懒少做作业的(其实当年作业并不多),甚至还有那些丢三落四的(因为他总是在思考)……当年的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在熬过漫长的童年和少年之后,潜能终于得以发挥。我仍然想指出的是,他们总是有底线,“园丁”们即使举起剪刀也无从下手。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有鉴于此,基础教育中,对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是多重角色:他是不举着大剪刀的园丁,是不拿回扣的导游,是有智慧的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一盏永远亮着的灯……

  □吴非(著名杂文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