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和我的小伙伴”为什么“惊呆”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语言跳蚤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是我们语言生活的一个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更主要的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造成的。它之所以能传播,还是因为社会有需求,有接受它的环境。

  近来,一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流行,“惊呆”了很多人,其缩略形式“我伙呆”更是如“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宋诗选注》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说到某一首诗时,经常会指出诗中的某名句曾与此前哪位或哪些诗人的诗句相似,或暗合,或偷意。比如他指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脱胎于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再往前溯,又与诸多唐五代诗歌暗合,如温庭筠的“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的“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李建勋的“云鬓自粘飘处粉,玉鞭谁指出墙枝”,等等。

  如果我们效法钱钟书先生,对“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句话做一番“暗合”或“偷意”的溯源,也颇为有趣。请看:

  辛弃疾《水调歌头》:“记当年,哧腐鼠,叹冥鸿。衣冠神武门外,惊倒几儿童。”

  韩淲《好事近》:“散庵常是爱山林,健笔胜挥扫。我则临风三叹,信儿曹惊倒。”

  范成大《水调歌头》:“人语半宵碧,惊倒路旁儿。”

  韩愈《郑群赠簟》:“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

  据报道,“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出自2011年网络上贴出的一幅小学生作文截图。这位小学生用逆天的想象力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故事惊心动魄,情节复杂曲折,最后以一句“听了这个以后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煞尾。2013年6月,“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句话再度被人提及并迅速传播,短时间内成为“表示对某件事情不可思议之惊讶”的流行语。

  当看到“一枝红杏”与那么多前人的诗暗合,其名句的色彩瞬间就被稀释了一些去。同样,“惊倒几儿童”和“惊倒路旁儿”也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神句色彩只剩下一丝童趣。

  语言的变化,有内部因素,即语言结构本身的问题,也有社会因素和人的认知(心理)文化因素,所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拉波夫写的《语言变化原理》就分为皇皇三卷:内部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文化因素。“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就是我们语言生活的一个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更主要的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造成的。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来讲,语言的某个变化有时候就是一种时尚,二者的传播过程是平行的。时尚信息的传播分为两步,先从传播媒体传递到时尚的带领者,再从这群时尚带领者传递到大部分人中。虽然时尚传播分两步,但是时尚之所以能传播,还是因为社会有需求,有接受它的环境。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能流行,肯定是因为这个社会有让“我和我的小伙伴”惊呆的东西。让我们来看几则在人民网上找到的新闻:“大家都说楼价还没涨够,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旅游行业开始涨价风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更有广州休假达人将探亲假加入中秋国庆休假中,拼出55天超级长假,让网友大呼:‘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如果充斥网络的尽是些‘毁三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信息,人们的健康生活就会受到干扰”。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本身并不让人“惊呆”,是让人“惊呆”的现实生活及大家突发童趣的模仿让我们惊呆了。

  □李计伟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师,语言学博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