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200字通稿”意在遮掩真相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突发事件后的管控并不意味着完全对外界封锁消息、隔离现场,也不意味着只发布一条200字通稿就再无下文,更不意味着费尽心思封堵记者。

  9月30日凌晨,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后山村附近一废弃厂房闲置房屋发生意外塌陷,造成在此过夜的16名建筑工人失踪。事发当天,武安市政府发布一条不足200字通稿交代相关情况。嗣后,再无任何信息。事故现场也被警察等人层层包围,风雨不透,外人无从获悉任何相关情况。(《燕赵都市报》10月13日)

  从9月30日到现在,塌陷事故已经过去快半个月了,通稿中提及的“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塌陷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等说法,有进展了吗?那些失踪了的工人还有生还的可能吗?意外塌陷究竟是一起个案还是与当地矿山采空区有关?这些问题事关公共利益,仅仅一则通稿,不仅不可能平息疑虑,公开信息,反倒有遮掩真相的嫌疑。

  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了,出于紧急救援以及公共安全的考虑,地方政府对事故现场进行一些必要的管控,并以发布通稿的形式披露一些权威信息,并非不可理解。事实上,国内很多地方在遭遇此类灾难时,也多采用这样的方式。

  只是,这种管控并不意味着完全对外界封锁消息、隔离现场,也不意味着只发布一条200字通稿就再无下文,更不意味着费尽心思封堵记者。这样一来,焦灼的公众一旦失去了正常的信息渠道,必然会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甚至出现各种有损公共利益的谣言。

  以武安塌陷事故而言,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一是16名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再就是塌陷是否与矿山采空区有关。前者关乎具体的生命,而后者则关乎当地众多民众的安全。作为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当地民众对于自己脚底下的土地是不是坚实、会不会塌陷,应该有着超乎寻常的关切。

  在这个问题上,武安市政府“惜墨如金”、“守口如瓶”的做法,不仅不可能缓解社会的焦虑,反而有可能加剧社会的恐慌、放大塌陷危机。

  其实,媒体以及媒体所代表的公众舆论的介入,不仅不可能给地方政府添乱,反而会因为这种公开和透明赢得民众信任。一方面,可以及时传递出相关的事故救援、原因调查等进展情况,缓解社会焦虑,平息谣言传播;另一方面,媒体的监督也有助于发掘真相,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退一步讲,即便是政府发布通稿,也完全可以采取更为灵活、更为符合民意期待的方式,比如高频次滚动发布、及时披露,并在媒体的介入之下,告知社会公众事态的进展。

  更何况,地方政府并没有权力封锁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了的。

  之所以出现“200字通稿”这样的怪象,说到底,还在于地方政府对于突发事故真相习惯性的“捂”和“盖”的思路,其关节点即是通过控制舆论而掩盖真相、规避问责。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