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书评周刊·在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书评周刊·在读
下一篇

马凯硕的世界格局建构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阅读观察】

  从“亚洲人会思考吗?”到“新亚洲半球”,再到“大融合”——“书名与姿态往往比内容更具煽动力”的出版规律和宣传规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那里屡次得到验证。然而,对于喜欢关注国际发展格局的读者来说,尤其是在眼下车载斗量的聚焦“世界发展格局”的各类著述中,对比阅读马凯硕的《大融合》(海南出版社2013年5月版)、《新亚洲半球》(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2月版)和《亚洲人会思考吗?》(海南出版社2005年1月版)三本中文译文简体版,或许会别有一番风趣和收获。

  曾任新加坡外交部长达30余年,被认为是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第一智囊,马凯硕长年在《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外交政策》和达沃斯论坛上宣传他的“亚洲价值观”。不论你阅读还是没阅读,理解还是没理解,都无法忽视马凯硕著作蕴含的能量,因为他著作中的许多观点对世界格局都在产生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影响。与《亚洲人会思考吗?》当年为他赢得一片赞扬之声不同,马凯硕的《新亚洲半球》甫一出版就将他置于巨大的争议之中。书中多处抛出类似“为什么西方不欢迎亚洲的崛起”和“西方无能、亚洲胜出”等刺激西方人的话语,让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学术界感到不快。因此,曾经盛赞他为“亚洲的汤因比”的《经济学人》杂志毫不客气地称“马凯硕关于亚洲必胜的观点和他所驳斥的西方必胜论一样无聊和不具说服力”;而为其冠以“新儒家伦理的马克斯·韦伯”美名的《华盛顿邮报》则干脆拒绝评论他的这本著作。不过,和2008年次贷危机后那些更加刺耳的批评声音比起来,《新亚洲半球》对美国和西方的批评已属相当友善,而且富于建设性。

  跟《新亚洲半球》开篇动情回忆第一次使用抽水马桶时的震惊与喜悦之情有所不同。马凯硕在其《大融合》的“导论”中使用“船”这一意象生动分析当下世界的现实格局:“地球上的70亿居民不再生活在一百多艘互不关联的船只之上。相反,他们都生活在同一艘船只上的193个独立客舱里,但这艘船存在问题。它有193个船长及其船员,每个船长均宣称专门负责一个客舱。然而,却没有任何船长和船员来照顾整艘船。在洋流变幻莫测、风暴隐约可见、船上没有一位合格船长与船员掌舵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在海上航行。这就像全球性政策共同体所指出的那样:在没有船长的情况下驶入21世纪的未知水域……”

  用抽水马桶、“船”这些生动的细节或比喻把脉并审视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令人耳目一新。不过,马凯硕在《大融合》中,并不再像《新亚洲半球》那样强调西方的衰落,而是着眼于世界格局再平衡过程中内在的相互依赖性。在作者看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繁荣与安全,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发现分享权力的方法。因为“全球正朝着一种更加理智的世界秩序融合,而东西方合作是推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大动力。世界经济重心正向亚洲转移,那些不合理、过时的规定必须废除,西方越早适应这种形势越好。”但现实极具讽刺意味,很多西方人心理上仍不情愿接受人类平等的主张。这个不情愿的心理主要来源于西方道德与价值观永远优越的根深蒂固的假设。

  在《大融合》中,马凯硕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前历史时刻的最大内在矛盾在于,一些促使亚洲腾飞、并为“大同世界的逻辑”提供依据的“共同准则”实际上改编自西方世界。于是乎,长期奉行“非西方现代化”观点的学者竟然在自己的结论中反映出长期支持西方帝国主义价值观的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看法。换言之,马凯硕所说的“共同准则”与尼尔·弗格森在其《文明》(中信出版社2012年1月版)中提出的著名的现代化“杀手级应用程序”(Killer App)理论多少有些类似。

  马凯硕眼中的“共同准则”包括:接纳现代科学的框架、依赖逻辑推理、接受自由市场经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社会契约的转型,以及重视多边主义。尼尔·弗格森的六大“杀手级应用程序”为:竞争、科学、财产权、现代医学、消费社会和职业操守。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没有把意味深长的“民主”一词当作一条准则或者一项应用程序。于是,马凯硕通过纵横对比之后指出,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管理世界的方式也必须不断改进,民主原则、承认权力不均衡的事实、强调对法治的尊重应该成为指导国际机构改革的三大原则。当然,马凯硕的主要观点并不是要创建用以记录全球权力转移趋势的新国际组织,而是要弥补现有组织的“民主赤字”,具体方法就是“旧瓶装新酒”,即在以西方规则为基础的旧体系中加入新崛起的地区。按照作者的设想,“原有的旧机构应该继续存在,但应该实行新的管理体制”。无论你是否同意马凯硕的推理和判断,《大融合》都将有助于人们打开视野,探究这世界的全貌。

  □潘启雯(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