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下一篇

当维权者无法选择司法

2013年11月0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开放专栏

  司法通道之外的官衙击鼓鸣冤模式,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当我们为李航帆喝彩的时候,不要忘了,他其实也是规避了司法诉讼的解决途径。当维权者不选择司法,他们在选择什么?

  960元是多少钱?现在它差不多是江西省九江市小学教师半个月的工资。但在15年前,这笔钱相当于代课教师李航帆五六个月的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清退农村代课教师的运动中,李航帆丢失了工作,但他所在的武宁县鲁溪镇西屏村委会却一直拖欠着工资。他去上访讨说法,问题却从未被重视。960元钱,仿佛一个无法跨越的天堑,将群众与掌握权力者隔绝在难以沟通的两造。西屏村、鲁溪镇和武宁县的官僚们,宁愿搭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不肯偿还这笔旧债。

  一直到2012年10月,通过网络维权的李航帆的诉求,获得了江西省委民声通道网站的注意。如此又费了将近一年的周折,李航帆终于在近日拿到了这960元钱。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江西省委常委、秘书长赵智勇10月29日做客中国江西网时,对此作了道歉。

  15年,大约5500个日日夜夜。为了960元钱,需要耗费如此巨大的时间成本,底层维权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虽然有省委常委的道歉,但李航帆甚至连960元的利息都拿不到,而他维权的付出如果计算成本,已不知是960元的多少倍。至于拖欠工资的村委会干部,和地方上奉行不作为主义的各级官员,却并未因此而损失什么,我们没有看见他们受到任何的处分。李航帆的维权算是胜利吗?

  李航帆终究只是一个特例。换做其他人,一般早就失去了讨说法的动力。经济人的成本收益分析,底层民众有时计算得更为清晰。也许15年前,960元于李航帆还算一笔收入,但现在无论如何它都只是少得可怜的几张钞票。在他心中,更多是想讨回一个公道吧!

  “公道”两个字,在很多上访者那里,都是沉甸甸的,仿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或者确有深重冤情,或者性格偏执与较真,或者现在的官方处理方式让上访者额外赚取的一些收入也提供了刺激因素,总之,司法通道之外的官衙击鼓鸣冤模式,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当我们为李航帆喝彩的时候,不要忘了,他其实也是规避了司法诉讼的解决途径。当维权者不选择司法,他们在选择什么?

  这当然怪不得李航帆,如果他15年前兴起诉讼,法院会立案吗?即便立案,他会胜诉吗?即便胜诉,法院会对村委会强制执行吗?这些都可以打上大大的问号。司法价值的缺失,导致民间诉求都扎堆似的拥挤到党政部门。这可能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党政部门权力过大,它可以解决多少问题,就势必要承担对多少问题的责任。司法作为定纷止争解决社会矛盾的角色,在被稀释的同时,也意味着执政者所面对的风险稠度增大。

  客观地说,这几年司法机构的作用在增强。很多维权人士,选择通过法院而非信访局来解决问题。譬如北京律师林小建因在京港澳高速路上开车,后轮车胎被中间车道突现的大型铁锥扎破,协商未果后,即将公路养护单位首发集团告上法庭,近日获得胜诉。林小建也是个较真者,换做一般人,怕也懒得去打这个官司。对这些民事纠纷,司法机关发挥的作用正越来越大,但对涉及政府的某些纠纷,法院却常常或主动或被动成为一个缺席者。

  当李航帆的960元欠薪,在15年的讨要过程中,始终都没司法什么事儿,这其实已不仅是司法的危机——对那些最终没能解决的个案,危机还将转嫁到整个政府部门。近来,很多人开始谈论对司法体制改革的期待,我们所期待的,其实首先是它的担当,然后才是公正。

  □韩福东 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