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公信力为“麦克风”,扩舆论引导“音量”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舆论引导有两个要点:一是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抢占时机、道义、表达的制高点;二是以客观专业的新闻力量,去呈现事件真相,以正公众视听。

  11月5日,北京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郭金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在会上相继发表讲话。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也成了讲话中的重要议题。

  在网络时代,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都因话语权“下沉”而日渐丰富,舆论讲场中,也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局面。在网络这一“话语容器”中,既有议政建言、诉求表达,也不乏谣言滋长、议事秩序紊乱等景象。在此情境下,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显然很有必要。

  进行舆论引导,不是简单的“我说你听”,而应尊重传播规律,疏通表达渠道,构筑对话平台,揆诸当下,从两点着手尤为重要:一是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抢占时机、道义、表达的制高点;二是以客观专业的新闻力量,去呈现事件真相,以正公众视听。

  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意即要以翔实确切的信息披露,回应舆论关切。前不久,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要求各地方、部门在重大事件上不失声、不缺位,究其理路,与此吻合。

  应看到,在如今的一些突发或热点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迟滞或缺席,动辄造成公众产生误解或质疑,甚至给了流言发酵空间,损害了政府公信,也带来无谓的焦虑恐慌。基于此,各政府部门只有积极发声,做到信息公开,才能对接公众知情权,并祛除流言。

  在微博等兴起的语境中,各级政府已建立起由部门法人微博、主要负责人微博、新闻发言人微博组成的政务微博群,实现“上下贯通”,以完善政务发布、民意回馈渠道。这对探查网上民情“地貌”,及时回应舆情关切,很有裨益。事实上,在重大事件上,政府该成“大V”,而不能成“僵尸号”,已成社会共识。唯有借助矩阵平台优势,实现常态化的信息公开,遇到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与网民积极互动,方可抢占舆论先机,也赢得民意认同。

  而借助专业的新闻力量,则是指应依托媒体,尤其是鼓励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的网络转型,用具有客观性、专业性的新闻事实与观点发布,来引导舆论走向;也以积极的议题设置、合乎法理的监督,去助推事件的向好发展。

  毋庸讳言,在时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仍是较具权威的信息披露渠道。政务信息推送、发布口径规范与舆情收集,都有赖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许多热点事件上,报纸电视对事件的呈现、观点的发布,都会激起舆论涟漪,直接影响到舆论态势与趋向。虑及此,报纸电视等也应跟上网络传播节奏,加快新媒体建设,以影响力、责任感去廓清真相、激浊扬清,产生良性的价值导向。

  以公信力为“麦克风”,才能提升话语“音量”。对政府而言,也只有有效的政务信息公开、发布,并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平台,鼓励其网络转型,才能收获公信力,也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

  □喻辛(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