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新艺术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7:新艺术周刊·特别报道
上一篇

黄土感悟→生存思考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丁方
1956年出生于陕西武功,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1986年获南艺美术系油画专业硕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上世纪80年代起,丁方从中华大地历史与自然文化的精神沃土中汲取养分,以此形成自己标志性的绘画风格,创作出“城”、“剑形的意志”、“悲剧的力量”、“大地之歌”等系列作品,成为个人代表作。85新潮时期,丁方是江苏青年艺术家团体“红色·旅”代表人物,展览“第一驿”主要策划人。
1985年油画《城·一座坚固的城》(局部)
2008-2009年油画《神圣之城》

  1980年,年轻的陕西画家丁方从学校的一次写生中“出逃”,只身返回自己的母土。当广袤的西北大地在眼前展开,澎湃的黄河在脚下奔涌,丁方与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也已难舍难分。在他眼中,他们“一个是活动的山脉,一个是沉默的人体”。

  正是这四十天的写生经历,几乎改变了丁方的命运。他不知疲倦地在黄土高原上行走,用很粗的铅笔在带摩擦感的纸张上作画,累了就在素不相识的老乡家里吃住。那次写生之后,丁方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质朴、浑厚、坚实、凝重的视觉风格,他说,这是“中华大地赐予我的礼物”。次年,还在南艺读大三的丁方携这些素描作品北上,来到中央美院与同行交流,赢得一片好评。美院的陈丹青、袁运生等几位教师出面,在央美食堂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当时,丁方的那批作品影响甚广,连陈丹青都在给程丛林的信中说,“丁方的作品正是我努力追求的,丁方轻易达到了”。

  在85新潮时期,丁方是江苏青年艺术家团体“红色·旅”的代表人物。他将“人类精神文化”、“使徒精神”、“人类的孤独感与悲剧精神”等词语加入了组织的箴言中。

  也是在85美术新潮期间,丁方开始进行文化反思。他以古代物质文明遗存和城市残垣遗迹为主题,创作了《城》系列,这也是丁方创作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系列,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横跨近三十年时间。

  在《城》系列的早期作品中,丁方将边塞城墙那种粗砺、斑驳的肌理融入绘画,体现民族的苦难与心理的沉疴,如1985年的油画《城·一座坚固的城》。丁方解释:“城让人联想到城墙、城堡、长墙,既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长期闭关自守的标志。”

  而在近些年,他在作品中建造出心中的“理想之城”。如2008-2009年的《神圣之城》,画面色调更明亮,“负载了理念之美,充满光亮的坚强之地。”《城》承载了丁方的思考,“中国当代文化混乱的现状,难道不正是缺乏精神基础的结果吗?”

  丁方关心的始终是终极命题,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与人的生存意义紧密联系。“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过很多年以后,留下的可能不是艺术而是思想,最有价值的是思想”,丁方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