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北京新闻·时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北京新闻·时政
下一篇

耄耋二老各获百万人文社科奖

历史学家戴逸、经济学家张卓元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昨日,人民大学世纪馆北大厅,历史学家戴逸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后讲话。
经济学家张卓元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本组图片/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新京报讯 (记者许路阳)昨日,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举行颁奖礼,87岁的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以及80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卓元获奖,奖金每人100万元。

  吴玉章基金委员会昨日也进行了人事更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正式担任该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

  据了解,戴逸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而张卓元则拥有22年来13次参与党的重要文件起草工作经历。

  昨天下午,一批耄耋之年的老学者齐聚一堂。马凯从人大老校长袁宝华手中接过了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主任的聘书,同时又将名誉主任聘书“回赠”给这位老校长。已97岁高龄的袁宝华,听力大不如前,典礼中老人会时不时侧身与身边的“学生”马凯耳语。

  作为人大79级政治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马凯即兴脱稿登台讲了20多分钟,向老一辈学者致敬。

  马凯同时表示,当前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希望高校能承担更多攻克难题的使命。

  ■ 人物

  戴逸

  当年学术秘书如今清史大家

  昨日,戴逸领完奖后,主持人本想叫住他,但他仍径直走向座位,拿起上面准备好的讲稿,回到台上。

  这个两鬓斑白的老者执意要讲的,是自己和另一个今年135周年诞辰的长者之间的往事。那人就是吴玉章,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

  1959年起,戴逸给吴玉章当了4年的学术秘书,那时,已80多岁的吴老,仍然坚持看文件、读书。

  戴逸的工作是为他收集史料、整理文稿、撰写回忆录。“他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他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心中的旗帜,所以今天能得到这个奖,是我最大的喜事和安慰。”

  如今,戴逸也成了一名成绩斐然的学者。2002年8月,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启动,他受命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至今,2011年,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点评目前学界后辈不足时,戴逸说,研究微观的多些,而关注宏观的少了,但他认为,要研究中国史,必须要先懂得世界史。

  这恰好印证了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对戴老的评价。他们认为,戴逸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兼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大家。

  张卓元

  改革中的“中南海经济智囊”

  从外表上看,张卓元不太像一个80岁的长者,他个子瘦高,听力敏捷,思路清晰,这恐怕和他长年思考经济问题,锻炼脑力有关。

  他说,从自己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与经济问题打交道已有60年。

  1954年7月,21岁的他,便从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系毕业,当年9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多少年来,经济所都被公认为中国研究经济最好的科学殿堂。”张卓元庆幸自己能得到孙冶方等经济学大家的指点。

  但他也集成和发掘前辈们的理论遗产,现在还担任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

  张卓元感觉自己恰逢盛世。他说,改革开放为经济学家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和广阔平台,同时经济学家们开始走进中南海,为中央决策建言献策。而他本人,就从1991年到2013年期间,先后13次参与中央重要历史文件起草工作。其中,就包括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最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

  因为起草中央重要文件时,起草小组成员一般都要被接到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这使他在经济学界获得了“玉泉山人”的称号。

  ■ 背景

  百万元人文社科奖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于2012年首设,评选面向全国,获奖者每人奖金100万元,为国内人文社科类金额最高的奖项。去年,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国学家冯其庸、哲学家汤一介,成为首届该奖项获得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