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戏剧盘点】
如果戏剧也像农作物收成一样,论“大年”、“小年”的话,2013年无疑算不上大年。不温不火的劲儿从年初一直延续到了年末,间以几个不大不小的亮点。这让走在去剧场路上的人总是在期待,下一部戏能有一次淋漓尽致的宣泄和爆发。
■ 两门功夫
外功:俄罗斯人独霸
相比前两年,2013全年舞台上竟数不出一部有分量的莎士比亚作品,遑论其他英伦经典。于是,在英国人大幅缺席的状况下,俄罗斯人独领这一年最佳演出的风骚。
年初,北京人艺的“以色列戏剧邀请展”上请来了两部以色列戏剧,其中盖谢尔剧院的《唐璜》明显胜过卡梅尔剧院的《手提箱包装工》,而前者正是由俄罗斯的犹太移民在三十年前建立的一个剧院,至今仍遵循前苏联导演中心制的传统。去年该剧院的《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曾经来华并大获好评,让国内戏剧圈开了眼界,今年《唐璜》的导演亚历山大·莫尔夫是盖谢尔剧院几十年来唯一一次邀请“外援”,邀请的理由正是此人长年和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的知名剧院合作排戏之后在俄罗斯戏剧圈积累起来的显赫声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稍逊下风的卡梅尔剧院其实也曾依托俄罗斯传统而为国人熟知,它的《安魂曲》的剧本来源正是契诃夫的三篇短篇小说。
6月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了中俄合作版《万尼亚舅舅》,演员来自中方,导演、舞美、灯光设计均来自俄方。这是上话近年来诸多戏剧制作中最让人惊喜的作品之一。尽管围绕着何为“地道的俄罗斯风格”,中俄双方存在着意见分歧,但在导演阿道夫·沙彼罗的把控和演员的努力配合下,舞台最终还是让人领略到了“似斯坦尼而非斯坦尼”的正统俄罗斯味道。
与这部《万尼亚舅舅》呈呼应态势的是来自美国运动集市剧团的《安东尼的舅舅》。这部戏于去年11月在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上进行了中国首演,之后巡演到北京。这是一个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拆解之后重新组装起来的小剧场剧目。然而,这个重组版尽其所能地保留了契诃夫的精髓,却不拘于上百年来积累起来的诠释传统加诸于原著的种种陈见与束缚。
然而,“俄罗斯制造”的标签并不能百分之百成为优品保证。年底,北京人艺的“诺贝尔计划”上演了皮兰德娄的经典剧本《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导演彼得罗夫正是来自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剧院,然而,在其主导之下最终的舞台呈现却不尽如人意。
内功:轮回照进现实
2013年是农历蛇年,加上《白蛇传》故事的家喻户晓,田沁鑫的《青蛇》从公布演出计划起就应景地成为了一个谈论的话题。剧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曾在20年前被徐克改编成电影,主演张曼玉、王祖贤,缔造了一代经典。诸多珠玉在前,加上包含袁泉、秦海璐等明星的演员阵容,田沁鑫版的话剧《青蛇》一问世即受热议。田沁鑫的目的是要做一部戏“贯通人佛妖三界”,但借戏剧悟禅的可能性有多高?对《青蛇》两极分化的评论,或许折射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有多复杂。
“参禅”与“轮回”之说是赖声川的《如梦之梦》的主题。在这部戏中,明星的光环效应被发挥得淋漓尽致。8个小时的长度、环形舞台的设置、莲花池区域高达2013元的票价更是为这部戏做足了噱头。从观看体验上说,这更像是在看一部日韩明星偶像剧;这个剧最大的争议是8个小时的时长。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粉丝们制作的观剧攻略,事先指明了最佳观看位置和时间点。
8月底9月初,林奕华在内地巡演了新作《三国》,这部戏在创作班底上延续了去年的《贾宝玉》,也是一部借古喻今,时空穿梭的戏。然而,与《贾宝玉》获得一致好评不同,《三国》差点走了麦城,批评变得空前尖锐,褒美之声几乎无法与之抗衡。这在导演林奕华来内地的作品中还是第一次。少了明星的林奕华有些孤弱无助,作品的文本在表达野心和表达能力之间存在的断层也愈加突出。
□石鸣(北京 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