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书评周刊·文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书评周刊·文化
上一篇

与其对着苍天追问自我 不如屈下双膝赞美生灵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人生能踏几山云——骑车去拉萨》
作者:吴志刚
版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3年11月

  “更悲催的是,我和所有的队友都失去了联系,唯有独自对抗呼啸的山风和肃穆的雪峰……如果在天黑前完成不了卡子拉山的登顶,迷路、低温、野狗、摔车……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情境,也不是能否实现梦想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我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意志前所未有的顽强,蹬踏前所未有的坚决,那一段拼死时光,似乎漫长到无边无沿,又好似短暂得稍纵即逝。当卡子拉山垭口映入眼帘、风中猎猎作响的经幡声传入耳膜时,激动、感动、悲壮的混合情绪一瞬间击中了我,我爆发出剧烈的抽泣,号啕声犹如一匹野狼呜咽,眼泪就像开闸的水,汪洋恣肆。”

  一个男人的泪水真的可以让天地动容。这是2013年5月13日,志刚从相克宗村骑行至158道班,他在那一日的文章里写道。

  收到《人生能踏几山云》已是风寒水瘦的冬季,距离他那段风风火火一路向西的日子已近半年。然而,打开书本,风雪的恣肆,山石的狰狞,路途的曲折,汗水的厚重,花鸟的灵动,情感的壮美纷纷立体呈现,扑面而来。

  那一个月,不,那一座月,像山一样,一定是志刚这么多年来最丰腴最高大最难忘的一个月。人生能有多少岁月配得上像山一样的形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书。当下,旅行越来越流行,旅行文学也越来越火。旅行文学市场的繁荣,让读者选取真正有意义的书籍又多了些难度。我因为身处旅游行业,对旅行文学也有所涉猎。作者群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少年,到辞职去旅行的青年白领,到重找青春的中年大叔,到花甲背包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年龄层次。每一个人都有书写记录的权利,但不是每一个人的文字都能尽到教化、帮助、感恩他人的义务。

  这本书没有无病呻吟式的迷茫人生的情感铺陈(这是旅行文学的通病),就算是微博的罗列,都饱含斗志,紧接地气。也许是作为新闻人的使命与敏感,志刚的书从微博到文章到图片都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他追求的不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单反风景照片,也不是追问人生意义何在的巨大而无果的思考,而是一个个现实细节的感动。比如,他为雅安灾区捐去物资,他俯下身躯研究冬虫夏草,他耐心倾听别人的爱情,他为远方的陌生人送去祝福……与其对着苍天追问自我,不如屈下双膝怜惜并赞美生灵。难道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

  这本书的配图里,小孩和女人占据着半壁江山,足见志刚的细腻与悲悯。调皮的志刚把川藏线上的鲜花做了个结集,这里的鲜花不仅包括作为植物的鲜花,还包括作为女人的鲜花!当然了,一路的爱情也难逃他的笔端,骑行者的相随,旅店老板的相守,成功的,失败的,都被志刚的笔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

  文章大部分都是志刚在路途中即兴写就,这简直让人佩服至极。骑行途中,除正常装备外,志刚多背负了5公斤的报道设备,每天少睡3个小时用于写作,保证了直播报道每天见报。他带着仪器,丈量了一路的旅程,测量了山脉的高程,记录了沿线的气候,论证了装备的配置,探究了风土人情,观察了花鸟草虫。他的认真与好奇,使这本书既是诗意的长篇纪实,又意外地成为迄今为止最详细最有文采的川藏骑行攻略。

  这不仅是一本充满知识性的书,更是一本充满着温度与爱的书。

  □书评人 苏西坡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