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评论周刊·想象2014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评论周刊·想象2014
下一篇

让“公民之眼”无处不在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受访者:骆新(东方卫视主持人)

  新京报:2013年,你认为个人最值得记录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骆新:无所记录,唯有沉默。因为……总有一个声音在暗示我——“沉默最安全”。

  新京报:2013年,哪个公共事件让你难以忘怀,为什么?

  骆新:青岛黄岛中石油管道爆炸事件。

  2013年,从黑龙江林甸中储粮直属库大火,到吉林德惠宝源丰禽业公司大火,在接二连三的特大事故灾害发生之后,人们除了痛骂几句,注意力很快地就被新的舆论事件给吸引走了,而所谓“问责”,也总是在拖延了许久之后,才羞答答地来,又静悄悄地走,任何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仿佛都可以在文牍主义的训诫中“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渎职面前,国人对生命的漠视,也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黄岛爆炸事件中,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人民币……如此惨烈的后果,最终,除了15名直接责任人被说移送司法之外,多位领导也仅仅是“行政处分、行政警告处分”。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地方人大,本来是对地方行政主官进行问责的主要力量,但各地无论发生任何事故,地方人大,却惊人地一直保持沉默。

  制度性的沉默才是最可怕的。我们对权力的约束,距离《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新京报:2014年,你个人有什么设想?

  骆新:我的好友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给了我很大的震动,也很想尾随其后、望其项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的权力构架和信息传播方式都将被颠覆,权力再也不能依靠制造神秘来维系,必须在公开透明中重新获得信任,并被赋予,每一位个人,也都将成为公民记者,类似发现“上海法官嫖娼”的眼睛,无处不在,所有的屏蔽,都无法阻挡这个社会哪怕是最底层的人群所发出的声音。

  新京报:2014年,你对公共生活有哪些期待?

  骆新:当然,我们常常“口号大于行动”。而且随便一聊,就容易扯到国计民生、国家命运、国际局势等这类“大问题”,可我觉得,要想公共生活发生改变,须先从身边的公共空间做起——你参加过小区业主大会吗?你竞选过业主委员会的成员吗?你一边说着希望别人尊重你,但你在公共场合抽一根烟时,考虑过不吸烟人的感受吗?你批判社会上出现“血荒”是因冷漠而造成,但你本人参加过哪怕一次义务献血吗?成天抱怨路上交通环境差、大城市堵车,可你知道,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乃是因太多“违章”而造成的吗?——而你本人开车、骑车、走路,就没破坏过规矩吗?同样,当你发现了邻居家窗户里蹿出的火苗,你能因为还没有烧到自己家,就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翻个身子,沉沉睡去吗?……

  好了,我这个解释,算是彻底推翻了我第一个回答——沉默,不可能是安全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