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评论周刊·想象2014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评论周刊·想象2014
上一篇  下一篇

对司法改革更“贪心”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受访者:王琳(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新京报:2013年,你认为个人最值得记录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王琳:过去的一年里个人最值得记录的事情就是虽没读万卷书,但行了“万里路”。粗略一算,大概去了上百个城市,讲学、参会、培训加起来超过了百场。讲学是与学生交流,参会是与精英交流,培训则是与各行各业交流。这种从经院到田间,从理念到实务的穿梭,让我有足够的机会发现问题,进而促进思考。

  新京报:2013年,哪个公共事件让你难以忘怀,为什么?

  王琳:印象最深的还是信访制度的弱化和劳教制度的废除。我是永州人,“唐慧事件”就发生在我的家乡。就“唐慧事件”,我写了不下十篇文章。围绕这一事件的争论甚至蔓延到了海外。2013年11月中旬,我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次学术演讲后,易延友教授就提出了他直言不讳的批评意见。

  精英与草根在“唐慧事件”上的分裂,让我深深地感到,在中国寻求底线共识的必要。唐慧当然不是一个完美的维权英雄,但她也绝不是一个刁民。因为唐慧的维权,并不是一开始就极端了。她最初的维权举动只是报案和催促调查。她也曾经期待警方主动介入,并希望能在法律管道内解决。是事件的发展,把她一步步推向了激烈对抗者的角色。

  因此,我提出精英与草根可以在唐慧身上达成的共识是:要避免下一个“唐慧”,不应期待维权者个个都能“像法官一样思考”,而应先实现行政执法和司法的确定性,让维权者对公正能够期待。同时我也认为,地方政府并不都是劳教制度的忠实拥趸。即便对唐慧的过激维权,在长达数年时间里,当地政府一度保持了克制且并未动用劳教。真正触发劳教的,除了唐慧的过激维权方式之外,也许还有某个敏感的时机。有效的改革举措,必然是顶层设计与底层推动的结合。

  取消了各地进京上访人数排名,不仅是访民的心声,也是多数地方政府的心声。弱化信访,地方自然就没了动用截访、劳教等手段去对付上访人员的动力。无论是从改革的力度、难度,还得程度看,我都觉得,弱化信访和废除劳教其实同等重要,只是前者的意义被媒体大大忽略了。

  新京报:2014年,你个人有什么设想?

  王琳:过去一年走得多,今年的打算是静下来,读书写字为主。

  新京报:2014年,你对公共生活有哪些期待?

  王琳:作为学者,对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的期待总是较主政者更“贪心”一些。我希望司法独立的步子能迈得更快更稳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