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应改变“重原创、轻翻译”的惯例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代表委员议政录

  翻译工作也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活动,好的译作融入了译者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其专业素养。因此,重要名著及学术理论著作的翻译,应当作为学术成果,尤其在人文领域这种必要性更加凸显。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翻译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及时积极翻译引进的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我国30多年的迅猛发展中,居功至伟。毫无疑问,在今后中国进一步强大、发展的过程中,翻译上的“文化输入”将会起到更多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越是强大的国家民族,越是注重对世界的奉献与影响,越是乐于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中国最新的学术成果传播出去,不仅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能增进外界对我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入了解。在传播中国科学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翻译上的“文化输出”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然而,三个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我国尚无以翻译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为使命的国家级机构。

  第二,目前我国的翻译态势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从“输入”来说,致使在引进上主要以国外流行的热点为翻译依据,有时候忽略了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领域中成果的经典性与当代价值。从“输出”来说,在中国文化传播上虽然进行了一些努力,但十分零散,后继乏力。比如这些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支持力度也很大,可是无论从规模、整体思路以及推荐内容的选择上,都还未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我国,由于“重原创、轻翻译”,致使翻译地位较低,翻译稿费与翻译付出的劳动相去甚远,导致翻译家难以获得独立的生存能力,因此,除了以翻译流行作品为主的翻译家外,像已故的傅雷那样高水平的专职翻译家已近乎绝迹。由此造成的翻译上的空缺,是由很多水平不高的翻译人员来填补的,导致翻译质量下降,粗制滥造的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谓屡见不鲜。中国制造的产品输出全球,文化与价值观的输出始终不尽如人意,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和翻译事业的日益凋敝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国外对翻译及其研究、文化及其传播却极为重视。

  法国一向以重视翻译而著称。2009年,法国驻中国大使馆专门设立了以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为名的傅雷翻译出版奖,震惊了国内翻译、出版界。

  德国的歌德学院继翻译资助项目之后,也在2013年启动了翻译工作坊,分别以哲学、文学、历史、艺术、音乐等学科类著作的德译中工作为研讨主题,为热爱翻译的年轻学子提供学习和沟通的平台。

  同时,爱尔兰、瑞士等国家还有专供译者入住的翻译基地,让译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受其他事务的打扰。

  为此,我建议尽快成立兼具翻译与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翻译院”,并且完善相关制度,将翻译工作纳入学术评价的体系,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翻译事业中,更好更多地引进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人文成果,向外推介、翻译我国学术精品与文化精品。

  在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那就是在考量学术成果时只认可原创作品,“翻译不算成果”成了学术评价惯例。其实,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翻译工作也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活动,好的译作融入了译者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其专业素养。因此,重要名著及学术理论著作的翻译,应当作为学术成果,尤其在人文领域这种必要性更加凸显。一个好的翻译家,其价值绝不亚于一个作家,因为翻译可能比写作更困难,应该给予翻译家同样的荣誉、同样的尊重。

  □朱永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