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书评周刊·主题
上一篇

梁启超 教你辨识伪书

2014年03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梁启超在论及“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时,特别以一个章节的篇幅来探讨“辨伪书”。

  梁启超认为,宋朝学者“疑古最勇”,司马光、欧阳修、朱熹等都是辨伪先锋。到了清朝,辨伪更加兴盛,尤其可贵的是,清儒尊重古书,“能发明辨伪方法而善于运用”。梁任公简要列举了他们辨伪的方法:

  1、从著录传授上检查,即从流传渊源来检查。比如,东晋《古文尚书》,和《汉书·艺文志》所载的篇数以及其他书所载的篇名都不同,这表明不是原本。

  2、从书中记载的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检查,涉及事实内容,只能后人征引前人,不会前人征引后人。任公举例,《史记》记载了汉元帝、汉成帝时期的事情,元帝公元前49年即位,但司马迁在公元前90年前后已经去世,“故知《史记》有一部分靠不住”。

  3、从文体及文句上检查。各个时代文体不同,可以此为突破口。比如,《黄帝素问》长篇大段讲医理,不只是夏商周三代以前,就是春秋期间也没有这样的文体。所以,此书年代,可以定在汉代,最早不过战国末期。

  4、从思想渊源上检查。上面讲的是各个时代有其时代的文体,思想也是如此。如,《管子》里有驳“兼爱”,不是在墨子之后,不会发生这种问题,“故知这书决非春秋初年管仲所作”。

  5、从作伪者所用的原始材料上检查,发现其露马脚之处。如,《古文尚书》把荀子引《道经》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和《论语》的“允执其中”连起来,造成所谓“十六字心传”,意义却连接不起来。

  6、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已经佚失的书,后人伪造。若从别的书发现所引原书佚文,为今本所无,便知今本靠不住。

  在梁启超看来,这些检查书籍真伪的方法,虽然不完备,但重要的辨伪方法都在这里,可方便有心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除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氏所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谈到史料鉴别时也曾提出辨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可参考。需要说明的是,所探讨的对象虽然是古书,但其辨伪方法,用以辨别时下出版的书,仍然能发挥作用。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