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从PX项目立项之初,到项目正式启动,有的地方政府无视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怕项目情况一公开,会引起市民反对,而导致项目提前流产。这样也就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官民信息的不对称,人为制造了信任的隔阂。
3月31日,《茂名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茂名市区果断处置一起聚集闹事事件》的报道称,3月30日上午,茂名市区一些群众为了表达对拟建芳烃(PX)项目的关切,在市委门前大草坪聚集,并在个别路段慢行,整体情况理性、平和。下午,有小部分人上路堵塞交通,后逐步散去。但晚上10点半之后,小部分闹事者开始骑乘摩托车扔石头、矿泉水瓶等破坏公共设施,公安机关迅速行动,果断处置,有效控制了局面,事件中没有人员死亡。
这篇200余字的报道说的就是,这个周末舆论最为关注的茂名PX事件。面对身边出现的重大化工项目,市民表达利益关切,可以理解,也是有正当理由的。不过,民意表达也要坚持理性的纬度。如果出现打砸等越轨行为,就成了违法行为。
对市民来说,理性表达诉求的另一面,不是“不论是非、不讲科学”地对PX项目一概反对,而是要明白,自己反对的是PX本身,还是对环境安全以及空气污染等事项的担心。从国际经验来看,PX本身的安全性并不成为问题,很多国家的PX项目离居民区也非常近。任何化工项目肯定都存在一定的环境威胁,关键是相关各方的安全与环保控制措施是否严密、周全。
而对地方政府来说,则应该看到,市民之所以会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言行,固然有民众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相关决策程序和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所引发的。从项目立项之初,到项目正式启动,有的地方政府无视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怕项目情况一公开,会引起市民反对,而导致项目提前流产。这样也就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官民信息的不对称,人为制造了信任的隔阂。
近年来,各地几乎开始按照同样的套路,展开“反PX”、“停PX”,抑或“挺PX”的行动与舆论“攻防”。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PX情结”。遗憾的是,从2007年的厦门,到7年之后的茂名,很少有地方解开这个发展与安全的“疙瘩”,也很少有地方能跳出这样的PX事件的恶性循环。
走出这样的循环,需要有成熟而理性的市民,更需要负责而透明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以市民的安全和知情权为重,那么,就会想尽一切办法,用科学和严密的环控措施,说服市民,提前将矛盾化解掉,给市民提供信心保障。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至少有两套重要的政策工具可用:一是,依法在地方人大启动重大事项听证、质询乃至表决程序,凡是PX项目这样的重大化工项目,通过民意代表机构进行,既能够充分听取民意,也让项目的通过具有了合法性;另外就是,环评报告的全文公开,对此,环保部门已经有相关规定,从今年开始实施,地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大张旗鼓地公开环评信息,让所有人都知道。
地方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一再发生的PX事件,也提醒各级政府部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采取“鸵鸟政策”,也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用现代国家治理方式,解决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境的各种问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