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播出的《祝贺,施一公!》节目,采访中国首位获爱明诺夫奖的科学家施一公。节目中披露,在随机采访中,8成受访者不识施一公。
施一公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分子系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在科学界可谓闻名遐迩。“8成受访者不识施一公”,也难免被人解读成“国人缺乏科普意识”之类。但果真如此吗?
要看到,施一公学术成就确实受到国际认可,但对普通百姓来说,其研究领域“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注定跟柴米油盐酱醋茶砌成的生活有些距离。让他们关注这些高精尖的科学领域或科学家,不切实际。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学术成就与知名度俱高”的科学家,如霍金、袁隆平、钟南山等。“8成受访者不识施一公”,说到底,未必就能说明什么,个中蕴含着一些如个案性因素,如施本人低调,曝光度少等,不容忽视。在此情形下,将其跟科普素养之类扯上边,太牵强,也太片面。□孙建清(职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