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失望之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失望之书
上一篇

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北大回忆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北大回忆》
作者:张曼菱
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
2014年1月
定价:46.00

  想要从《北大回忆》看到细腻、生动的现场或者宏观的历史思索的期望都会落空,而这本是我们想要从介于历史与文学中间地带的写作中所看到的。

  毋庸置疑,北京大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作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这座学府可以被称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从中孕育而生的民主、科学的精神影响甚至干预了其时中国的政治生活。所以当我们谈论北大校史时,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教育,也是中国的政治、思想与文化。而当以理想主义著称的上世纪80年代碰上以自由、独立闻名的北京大学,我们能从这种相遇中获得何种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认知?这是一件让人期待的事情。

  张曼菱的《北大回忆》本有可能提供答案。1978年,张曼菱考入北大中文系,在北大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与诸多前辈有过交往,并见证了其时北大的种种学生思潮与运动。2007年,张曼菱在西南联大七十周年之际,探望季羡林先生,季先生嘱托她写《北大回忆》,“应该写,值得回忆”,于是便有了这本书。书中张曼菱追忆了其与北大师长如金克木、马振芳、严家炎等人的交往,并记述了其在北大的学生生活:她的爱情,她的小说创作,她与同学间的抵牾,她参加1980年北大“民主竞选”运动的过程。

  张曼菱是写小说出身,文采飞扬,后回归历史,做起西南联大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和传播工作。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张曼菱说北大的自由风气,让她在学生时代就广泛吸纳各种知识,这使得她的写作既具有人文性,也有一些学者素质,“我虽然以小说起家,但有一种历史底蕴,笔下、眼光都有一条历史的线索。”文学笔法与历史意识的相遇往往是最动人的,这种写作可以让我们透过一个人的际遇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进而形象地理解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两者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形塑了一个时期的中国与一个代人的命运。

  但这些在《北大回忆》中是缺席的。张曼菱在后记中写《北大回忆》拥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当年北大,一条是“这一代人”的道路。不过在阅读之后你会发现第一条线索写得过于简单,第二条线索则显得语焉不详。张曼菱笔下很多对于师辈的回忆不过千字,难免单薄、片面,而其笔下北大的校园多围绕自身的际遇展开,看起来更像张曼菱本人青年生活的回忆,很难看到一代人的遭遇。所以你既无法看到像《八十年代访谈录》那样的对于时代与同代人的回望,也看不到《巨流河》中所体现的个人命运与时代转折的交织。我们在《北大回忆》中看到的更多是张曼菱本人张扬肆意的青春生活,而她想写出的北大精神也更多转化为自己独立、大胆性格的体现。在《北大回忆》的出版研讨会上,邵燕祥说“我觉得既然来谈曼菱的书,至少也得受曼菱一点感染,脱口而出,不那么字斟句酌,把心里话摊出来。”这多少代表了《北大回忆》的风格,也道出了这本书的优点与缺点,即率真和粗糙是并行的。

  张曼菱的书写行云流水,情感真挚,在轻松的阅读之时你仍可以隐约感到一个理想时代的气息,看到大学与大师的侧影。但跟很多读者与媒体的期望比起来,这本书显然过于轻薄,想要从中看到细腻、生动的现场或者宏观的历史思索的期望都会落空,而这本是我们想要从介于历史与文学中间地带的写作中所看到的。

  新京报记者 江楠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