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伍迪·格思里自传《荣光之路》
| ||
如果喜欢美国民谣,被鲍勃·迪伦、琼·贝兹的吟唱打动,对上世纪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民谣时代神往,不妨沿着这条民谣的时间脉络回溯,伍迪·格思里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作为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影响深远的美国民谣先驱,格思里的人生始终与“底层”、“在路上”、“社会运动”等关键词相连。他的很多歌因其社会意义、反叛精神和人文情怀位列民谣经典殿堂,但我的听觉审美已被他的几代民谣后辈们的作品浸染过,回头用耳朵品味他急促的吉他与朴实而有乡土气息的歌声,总像隔着一层。或许,这本出自他本人之手的《荣光之路》能多少拉近一些他的作品与如我这般的听众间的距离。
起初,我以为这本书与市面上为数不少的欧美民谣、摇滚大神们的自传或传记中译本类似,有大量篇幅写他们的那些歌从何而来,写他们光怪陆离的舞台生涯和迷乱荒唐的幕后生活。直至读到第363页才进入我预设的“正题”——“下一个!伍迪·格思里!”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六十五层的彩虹厅里,我们的主人公被叫到台上演唱、试音,就此令他实际上已然起步的民谣人生步入更为纯粹的音乐之门,更加广为人知。
与其说这是本回忆录,不如说是建立在作者记忆基础上的成长小说。他曾扒闷罐列车、徒步几乎走遍全美国,路上经历带给他的饥饿、贫穷与疼痛是另一重意义上的财富,令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成为他日后写出那么多民谣佳作的精神源泉。所谓“荣光之路”,实在是一条遍布荆棘的、尽头曙光乍现的、歌声渐起的民谣养成之路,这本书告诉我们,人民音乐家不是凭空产生的。
“比玉米芯还糙,比土拨鼠更野,比火炉子还热,比九百美元更疯狂,比满树的乌鸦还吵吵。这混乱、困惑、一团糟的人们。荒凉铁轨上一节疯狂的闷罐车,正以六十英里的时速,在一团巨大的有毒尘烟中奔向无名之地。”这是第一章中的文字,开篇的回忆章节基本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场景描写颇具文学性、大量对话勾勒出形形色色的人物、笔触饱含激情、画面感强烈。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该书的上述特质所营造的代入感“蛊惑”,忘记这是格思里的自传,而是当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背景下的美国世情小说来读。
《荣光之路》里那种少年人对未知世界的进取心,精力无处发泄的好勇斗狠,普通民众在卑微人生里的自嘲与面对天灾人祸的随遇而安,都比格思里的音乐还要直接地触动我。龙卷风过后,作者的妈妈看到没了屋顶的厨房却说“也好,不管怎么说,咱们现在有一大片美丽的天空当屋顶了”;在美国土地上行走的时候,格思里毫不担心生计问题,“我走到哪儿,就把帽子往地上一扔,把小费唱出来”;这些精神气质与他的音乐肯定有不少暗合之处。
张铁志曾在《时代的噪音》中写道,“迪伦的影响力虽然远比伍迪巨大,但是他和他的偶像最大的不同是,伍迪是一个真的走过大地、跟人民站在一起的音乐人”,这再明确不过地概括出格思里的音乐倾向与艺术立场,他的荣光源自人民,他的火焰也在温暖着人民。
□书评人 丁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