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
男生对高科技与体育更有兴趣
丹麦艺术处文学委员会的Soren与Lars提到,丹麦几十年来有个怪现象:相较于女孩子,“男孩子不爱读书”,有相关数据显示,男生对高科技与体育的兴趣远大于阅读。在第二代移民的丹麦孩子身上尤其明显:不少人读到高中还不会认字。普及阅读是文学委员会的其中一个任务,他们希望人们看到“丹麦只有五六百万人,文学能为丹麦人增进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写作的人是否也以女性居多?这问题虽然没有确切答案,但一位锋芒正盛、未满30岁的女作家约瑟芬·克罗尕特能为我们带来一点有关丹麦女性写作者的印象。《丹麦文学季刊》形容她拥有“令人恐惧的才华”。挪威大报“VG”评论道:“斯堪的纳维亚也有自己的维吉尼亚·伍尔芙。比起克罗尕特,少有人能离人类状况如此的近。”2010年25岁的克罗尕特以电影蒙太奇的笔法写出自传体小说《兴与衰》初涉文坛,被批评界视为在语言运用、思想性上都是“新一代中的佼佼者”,该作品也获得了权威的北欧文学奖提名。克罗尕特如今已出版了六本书,其新作《论黑暗》继续解构“创造与毁灭”,一出版即好评如潮。
Soren提到,虽然很多人不爱读书,但艺术处曾做过的一份调查中显示,70%的丹麦人都有出书的梦想。在文学创作上,写实的作品不多,很多新作家在文学技巧和形式上下工夫。因为电子出版的方便而出现的大批“自出版”图书大多“只关注自我,缺乏全球视野”。
与“出名15分钟”的出版潮流相对的,是丹麦一所门槛极高、也极有名望的写作学校。位于哥本哈根的写作学校每年只收六七个学生,教的不是如何写作,而是注重引导学员如何通过阅读,从字里行间揣摩一篇文字的涵义。六七个学院组成一个小班级团体,轮流大声朗诵,并公开分享各自的感受、共同讨论。读满两年后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在丹麦文坛出头”。
童书出版:不向孩子隐瞒人世悲欢
说起丹麦童书,必然提到安徒生。不过当各国已在筹备纪念安徒生210年诞辰时,丹麦本土出版界更注重“往前看”,在延续北欧“黑暗童话”传统与通常意义上纯真无邪的宝宝枕边读物之间,探索新童书出版在本土的教育意义。丹麦文化处负责童书出版的Lars介绍,丹麦童书有这样的传统:从一开始就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而童书中的小家伙们通常都有独立行动与思辨的能力。“丹麦图画书经常有自由、反叛的内容”,Lars说,“里面的角色甚至已经开始有禁恋之类的情感挣扎。这些童书着意刻画一些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而不是只有甜蜜轻飘的理想生活。早期开始接触这样的书,孩子能够对社会产生层面更丰富的感受。”
当然,除了“现实版”童书以外,纯真甜美的小书也是少不了的。像已在国内上市的《小白学发声》,丹麦诗人梅特·莫斯特普文写了一只叫Ulla的白色小猫头鹰怎样学发声的故事。
新京报特约记者 张璐诗 发自哥本哈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