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书评周刊·周历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6:书评周刊·周历
下一篇

没有一个时代是令人绝望的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张妍

  已是谷雨时节,枝头新绿都在变得深郁起来,春近归期。作家苇岸在其生命中写下的最后一个作品,即《谷雨》,他说,谷雨是一个包含有对自然秩序敬畏、尊重、顺应的富于寓意的词汇,从中人们可以看出一种神示或伟大象征:庄稼天然依赖雨水,庄稼与雨水密不可分。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感应时序,心生谦卑。可惜我们早已习惯扮演自然的逆子,离苇岸的温和澄明颇远,何论古人的谦卑。不在喧嚣疲惫的生活里沉沦下去,小心持守一分理想一寸梦,继续前行,已然英雄。撰文/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四库全书究竟长什么样?大概很多人只闻其名而已。现在,可以去扬州文汇阁原址天宁寺万佛楼看啦。首套复制版的原大原样原色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在那里免费向公众开放。作为官方编撰的大型文库,《四库全书》历来拥有毁誉参半的评价,颂者称之为一代之盛业,而批判者如鲁迅则对其审查删改厌恶至极,认为其目的是培育顺民而已:“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在以赛亚·伯林与波兰学者贝阿塔的一个关于价值观的谈话中,伯林说,价值观是我生活的凭据,是为了某个目的所做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事物手段的目的,非常私人。所以对他而言,任何渗透集体价值观的东西,都是可疑的。《四库全书》该也属可疑的事物吧。

  多少吃货,本周把大量时间埋在了《舌尖上的中国2》中。有时你以为爱的是舌尖上的美味,却不知此中有灵魂的叹息。里尔克曾经提醒一位年轻人,肉体的快感是一种纯净的感觉,它让我们获得丰富而无穷的体验,是对世界的领悟,比痛苦伟大,比抵抗有力。在形而上的精神与形而下的存在之间往返千百度的诗人们,最终要给出这样一份说明:只要肉体不为取悦灵魂而碰伤,美感不因绝望而生,智慧亦不来自两眼发昏挑灯夜读,生命自会盛放和起舞。但若把目光投向历史,视野中出现一个极度饥饿与复杂烹饪紧密相连的中国,就需要去看看如《饕餮之欲》这样的社会人类学作品。

  追求更好的教育,算得上百年中国梦的一部分,但梦想总会在现实的粗砺面前低下头来,尤其是近年来,诸如“教育制度扼杀天才小诗人”的报道,层出不穷。近日网易一组图片新闻,亦是很尖锐地指出,很多家长以为自己把孩子从教育工厂中救出来,却不知进入了教育秀场,比如所谓的现代私塾,知识体系、教育方法皆僵硬过时,何以立人?迷津之处欲觅渡,或有曲径通幽?最近出版的《下乡养儿》,能给人些许启示,年轻的父母为了孩子从城市中抽身而出返回乡下陪孩子长大。批评或是对抗体制,不如反求诸己,身体力行。

  深夜书店的灯光,对我们而言,仍是别有一番感动。24小时不打烊的三联书店正式挂牌,让京城读书人津津乐道。不管它在何种意义上被认定为城市的精神地标,它的存在像一个明亮的标签,随时告知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总有人把阅读当做信仰,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即便使劲了心力难抵时代的浮躁闹俗,还存着信心来期盼置身书架间的安宁。在深夜涌向三联书店的人们,自是各怀心思,有人渴望遇见相似的人,有人迷恋灯光的温暖,有人享受目之所及皆是书的感觉,而有的人喜欢的仅是阅读的姿态……轻灵的欲求与不死的梦想,总让人觉得欣喜。最近,新京报书评周刊封面专题合集出版,题目即为《渡:书的信仰》,编辑此书的朋友说,对爱书之人而言,没有一个时代是令人绝望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