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栏
首都圈不是珠三角的世界工厂模式,也不是长三角的高端制造业模式,而是针对中国下一步的转型、消费及产业升级而来的机会。
《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目前正备受期待,人们普遍认为这次中央层面的重视,有可能化解跨区域间的矛盾。但正如科斯在《变革中国》中总结过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从上到下的认同和从下到上的边缘革命相结合。跨区域的发展也是如此,规划是基础,但只指望规划做不成事。如何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尤显关键。
十年前吴良镛院士就曾领衔站在区域尺度上极有分量的规划研究《大北京规划》。一经抛出,立刻引起京津冀地区高度关注,多省市纷纷表示以此为依托调整发展战略。到头来,落地效果最好的是廊坊。2002年,我们应邀参与其战略研究,提出金蛋计划,即“把嘴巴伸进北京,屁股坐在廊坊,吃北京的粮食,把金蛋下在廊坊。”在这一思路下制定“北斗七星计划”——在廊坊七个重要节点如燕郊、香河等地,打造承接首都消费外溢和产业转移的载体,构成环北京东南经济带。
十年来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市场推动力。燕郊承接了首都的部分生活功能;固安则已成产业新城的典范,华夏幸福基业与固安政府合作模式也成为广被学习的对象。
这一轮首都圈规划会给这个区域带来很多机会,但是如何才能将机会真正转化成动力?根据十多年来的经验,我们认为要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战略上重在辐射而非转移
北京最大的资源是人,是脑力,它能向外辐射,但是很难指望把它都迁移过去。所以周边地区有必要转换简单接受转移的思路,而要考虑如何借这个平台去放大自身的能量,去整合资源。
举个例子,白洋淀边上批了个通航机场,我们参与企业运作,整合国外航空培训企业来投资。该项目不在北京,但是所需的人才、资金和资源都在北京。他们需要把办公室放在北京,招聘人才,通过北京平台来运作。同样对于国际资源来说,它要进入中国落地到北京很难,落地到周边但还是在北京去运作,就很有价值。
第二,策略上从追逐热点到发现机会
现在首都圈比较火,相关的股票都跟着涨,这有一定的盲目性。做股票可以这样做,但要到一个地方投资,就非要真正去探矿不可。
这一轮首都圈有机会,但到底是什么机会?这需要好好研究。现在大家都关心治霾,有的企业瞄准LNG(液化天然气)市场,做相关配套产业,有的瞄准生态产业园,做污水处理等等。在此过程中,谁能通过这些机会去对接更多的资源,谁就能把热点变成真正的机会。
第三,操作上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
上一个阶段各政府主要的合作模式是招商引资,招商过程中往往要给很多政策优惠,如土地财政补贴。未来这种模式会转变,政府不能依靠土地财政,它需要采取更多创新模式来调动社会资本。
对市场力量来说,有些政府希望招外商,找大企业,而不少企业意识到单靠自己企业能力不足,已联合起来。比如有的地方开始成立联合体,有的地方通过私募基金等方式聚合大家的力量,去投有潜力的战略项目。
未来在首都圈区域可能有几种方式:如打造新一代园区,北京有研究平台有技术,但已没有空间做生产,外地可鼓励企业利用自身力量去为他们提供服务;打造消费的洼地,提升旅游水平,对接休闲消费需求;培养本地企业往北京有优势的领域转型,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参与进去。
总之,首都圈是一次大机会,不是珠三角的世界工厂模式,也不是长三角的高端制造业模式,而是针对中国下一步的转型、消费以及产业升级而来的机会。
抓住这一机会需要技巧,需要方法。不是炒作,而是组合拳,系统工程。要找到市场与政府统筹的方法,政府借助市场的手去完成资源整合,市场要有效地参与到政府的区域统筹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真正实现。
□王志纲(智纲智库创始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