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书通常有三类较为流行:一类为“大声疾呼”类的批评图书,直陈中国现存教育的各种弊端;一类是推介“西方”优秀教育理念和操作实践的图书;前者几乎人人知之,后者基本缺乏操作性。而第三类图书,往往阙如,就是中国本土教育人士,尤其是“实践派”探索实验教育类图书。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是近来此类教育书的希见品种。
李希贵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日前北京十一学校正在进行“大改革”,而且李校长的新政,也正在成为教育界谈论的焦点话题,《中国教育报》头版连续多日就这个话题发起大篇幅报道。
大部分的学校只有9门课,据说十一学校有265门课,并被分成上千课堂——讲课的老师自己负责编写教材。这个学校没有班主任,也没有班干部,《面向个体的教育》就是他作为校长的“治校心得”。他被要求在学校狂欢节扮演“邓布利多校长”,也被学生亲切得称为“贵爷”……对习惯从一般公立学校了解中学生群体的人来说,十一学校,校园活动活跃,升学率又高得出奇,校园管理遍地“看得见的民主”、“看得见的平等”简直是一种异数。
“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在功利的中国教育界,腾挪折冲,注重孩子个体成长的李希贵,其言,其行,确如难得的一股清流。我们也喜欢他书中的观点,“领导就应该成为首席服务官”。校长同样如是!
当然,批评也一直尾随李希贵。很多人并不认可十一学校,是因为作为名校的所拥有的巨大资源,是其他学校所无法复制的。也正是因为其无法复制,至少作为标本意义上的教育图书,《面向个体的教育》如一面镜子,诚如李校长之名,才越显示其希,其贵。
□萧三郎
■ 点评
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大胆改革,是李希贵广受关注和争议的原因,也构成了评委选择的理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