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书评周刊·周历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6:书评周刊·周历
下一篇

生活就在此处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写下《论公民不服从》的梭罗,也写下这样的文字:“你脚踏着的土地,你如果不觉得它比世界上任何别的土地更甜润,那你这人就毫无希望了。”梭罗激越地谈论公民不服从外,也颇含诗意地谈论公民坚韧的柔顺:能够在自己身上安顿自己,通过自己,唤起自身的责任感;爱这个世界,理解社会生活的秩序;积极生活,有能力在自己的国家构建并捍卫幸福与尊严。可以在远方写诗,可以置身未来的国度吟诵理想的歌谣,朦胧的诗意与想象的正义,必不可少。但得确认,我们在大地上只过一生,生活就在此处。这是关于人之存在最质朴的诗性正义,或曰,积极生活。之所以谈及这一点,是因为这周的关键词由于一位媒体人的自杀而拥抱了“忧郁症”,也因为更多的人在不经意间开始用“忧郁”测度周遭的生活。想想梭罗的激越与柔顺,也许颇有价值。

  【爱与历史的选择】

  渡边淳一自然也是忧郁的,否则,他不会让他笔下的主人公在最欢愉的时刻去向往死亡。他去世的消息,延宕几日后才在中国的五四青年节出现,使得人们需要做出一个形而上的精神选择,怀念一位讲述爱欲与死亡的大师,还是怀念一场自由民主的爱国运动?阿摩司·奥兹在《我的米海尔》开头的那段话,也许会为选择前者的人提供充分的理由:“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显然,1919年5月4日,也与年轻时爱的力量更相关,如果不知道这种力量是否正在死去,渡边淳一的作品可以助力于锐化这种关涉自我的判断。

  【无处安放的青春】

  80后是中国执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一代人,与之相比更年长的人们习惯了从他们身上寻觅新气质:来自家庭的宠溺,发于个性的标新立异,别于传统的价值观……而最近复旦大学一份名为“80后的世界”的社会调查,显示出这一代人生存的真实境遇:应试教育的重压、工作的捆绑、物质生活的艰辛……全然解构了之前加于他们的标签,调查得出的结果更是饶有意味:80后的价值观趋传统与保守。此前网传一篇比较中西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文章,作者质问中国年轻人怎么不去四处漫游晃荡?这个调查大概可以算是一个回答,生存不易,保卫生活就来不及青春烂漫。

  【睡莲和古籍的中国买家】

  日本汉学独领风骚多年,一直让中国学界仰望艳羡,其史料之丰富,也向来让中国学者心酸眼热。北大筹资一亿多元从日本购回中国典籍曰“大仓文集”,藏于北大图书馆,据说是近百年来之创举。可惜这一新闻立刻被另一桩买卖所湮没:中国买家花2700万美元购得莫奈的名著《睡莲》。莫奈在光影变幻中刻画瞬间的感受,晕眩迷离与狂放灵动,与孟郊“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异曲同工。只叹艺术遇到市场,不以灵性为测度;而文化的门禁,在传统的得失间簇生或是消逝,也是不由人意。

  【反冲击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苏格兰启蒙传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最具代表性的非大卫·休谟此言莫属:“如果理性无力告诉我们如何行动,那么我们就必须回到传统和习俗。”复归传统的意愿反复激荡,把国人卷入对国学的热情。而近日北大启动燕京学堂计划,拟在全球招收中国硕士生,更是一种高调的宣言,从国学漫溢至中国学,此中的学术野心与文化乐观,有复杂的纹路。我们非常熟悉论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话语: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现在是否已经到了反冲击的时代?这仿佛是历史深处的忧郁在低回徘徊,而现实还未准备好给予确定的回应。

  撰文/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新京报制图/张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