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京中本无厕 谁关茅房门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漫画/高俊夫

  【咬文嚼字】

  人有三急,排泄本是动物本能之一,谁也不能免俗。不过中外文化都耻言粪与便,觉得不雅,便造出许多指代称呼,口语中有“解大/小手”、“上大/小号”,书面语则称“如厕”、“更衣”。《三国志·吴书》载曹操致书孙权,东吴群臣震恐欲降,孙权不悦。“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不是鲁肃要偷看孙权换衣服,而是要趁“方便”的工夫跟领导说说私房话。

  上厕所既然是不洁不雅的事情,就更要讲个礼仪,如厕失礼,也会招来他人不满。昨日,新加坡媒体报道,台湾歌手陈升在接受某报采访时说,他常跟自己的大陆朋友讲,等你们上厕所会关门的时候,我再跟你谈……言下之意,有指大陆朋友失礼之嫌。

  陈升是广受咱们内地歌迷喜欢的唱作人,跟北京更有着特别的缘分,一首《北京一夜》曾勾起过无数文艺青年伤春悲秋的心思。没想到“陈升”和“厕所”居然在今天产生了这么奇妙的交集,我们不妨先把陈升搁下,说说后两者,说说北京的厕所。

  北京话中有个词叫“茅厕”,其中“厕”不像今天读作cè,而是依古音读作si,指旧式的简陋厕所,更为普遍的称呼则是“茅房”。称其简陋,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门。如今北京街头巷尾的公厕都有了隔板,二十几年前,平房区的公厕还是一溜通铺式的茅坑,相信不少老北京人还有印象。再往前追溯,北京城居民的如厕则更为不便。民国之前,城内各家居民虽有私厕或净桶,公共厕所却数量极少。

  正所谓“撒尿别抬头,遍地是茅楼”,随地大小便可称陋俗。不过当时街道两旁的买卖家却并不以此为意,还认为路人的粪便能带来财运,这在今天真是很难理解:他们就不怕臭味熏跑顾客吗?

  茅厕问题如此重要,以至于新中国的第一届北京(平)市政府也特别将整饬粪业和修建公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从那时起,随着当时北京卫生工程局改革老北京粪道制度,兴建市政设施,卫生公厕才逐渐普及起来。由此可知,北京人习惯使用公厕也才不过几代人,养成好的如厕礼仪,就更需假以时日了。

  这边回顾完北京公厕的演变,大陆网友对于陈升老师的表态也有了不少回应。其中既有“物以类聚”的回呛,也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反躬自省。笔者则觉得,整体中的个人素质有差异在所难免,无论是谁,主观经验都不免狭隘,最好别以偏概全,臆断整个群体的情况。毕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何况仅有“北京一夜”。

  □靳海舟(娱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