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艺术
下一篇

小泽征尔这一年

2014年07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作者:小泽征尔/村上春树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4年5月

  □书评人 水母

  2010年1月,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在日本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罹患食道癌。他承诺,自己会与病魔战斗,早日复出。那一年他摘除了大部分食道,几乎在鬼门关走了一遭。9月,他如约回到排练场,身体却大不如前,手臂变得比以往迟缓麻木,腰部宿疾在癌症治疗期间恶化。

  2010年12月,因为腰痛和肺炎,他与钢琴家内田光子在纽约的合作演出被取消。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次年的日本斋藤音乐节上,小泽缺席了8月23、25日的演出,但坚持执棒完成了27日的歌剧。他原本计划在那一年的9月1日将斋藤音乐节带到北京。但京沪两地的乐迷等来的是一封小泽签名的致乐迷书和一段三分钟的道歉视频。

  让人颇有些讶异的是,小泽征尔与村上春树关于古典乐的几次对话,就发生在自己生命里最引人担忧的这一年间。从2010年11月到2011年9月,这对年龄相差15岁的朋友,在东京、瑞士、纽约,进行了六场谈话。促膝而坐的两人,一个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世界级指挥大师,一个则是当今日语文坛最畅销的名字。这番组合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小泽征尔与大江健三郎的一场对谈。2001年,这两位同为1935年出生的巨匠坐在了一起,从兴趣的启蒙一路谈到了人生,这番对话后来被整理成书,就是《我们同年生》。

  比起十年前文学与音乐正襟危坐的严肃碰撞,村上与小泽的对谈更像是朋友的闲话家常。2010年11月,在村上春树上日本神奈川县的家中,两人进行了第一次对话。没有主持人,也没有既定的题目。谈论间,小泽说起了多年前、当他还是伯恩斯坦的助手时,与怪杰钢琴家古尔德合作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故事。

  “让如此有趣的故事消失,着实可惜。应该找谁录下来整理成文才是,至于这个谁是何人——虽然听起来像是朝自己脸上贴金,但到头来浮现在我脑海里的,除了自己别无他人。”前言里,村上这样风趣地诉说他和小泽对谈集的由来。

  拿到这本书后,我最大的疑惑是——谁会读这本书?答案一定不是村上的书迷。在本书里,看不到村上迷所熟悉的孤寂又温暖的“村上世界”。在与小泽的对话中,村上恪守本分地充当了一个发问者和记录者。然而这本书的受众也并不一定是小泽迷或是古典乐迷。关于小泽征尔的音乐人生,前有与大江健三郎的对谈,后有NHK拍摄的纪录片《76岁的执念》,在信息的完全度和系统性上,这两部作品远超过这本漫谈式的对谈录。而对于一般的古典乐入门者而言,村上与小泽甫一开端就以协奏曲切入,谈话间还不断涉及读谱、对位法等颇具专业性的内容,算不上一本合适的入门读物。

  然而对我而言,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却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体验。在村上不急不慢的文字里,白发苍苍、胸前挂着眼镜的小泽征尔仿佛从视频里、记忆中来到了我身前,坐在一旁微笑着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往事、寄居纽约地下室时的清贫、偷走尤金·奥迪曼指挥棒却被发现的窘态。在这些絮絮叨叨的回忆里,指挥台上那个认真激昂的大师形象慢慢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视音乐如生命、却又幽默随意的76岁老人。

  2011年,这本对谈集在日本出版,书名叫“与小泽征尔先生谈音乐”。在整理成书时,村上将共饮红茶这样的细节也一并留下。因而他曾不无遗憾地表示,也许应该给这本书起一个“与小泽征尔先生共度午后时光”这般快乐惬意的名字。三年后,姗姗来迟的中文版算是补上了他的缺憾。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缺乏节奏感,大概就没有成为作家的资质。” ——摘自村上春树《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