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政府花钱,每一笔都应让民众看到具体用途,相信各个政府部门在内部账本中,不会不知道每一笔“其他支出”的去向,既然有这些信息,为何不能让民众共享?
7月18日,2013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在网上拉开大幕,在这些部门公布的数据中,“其他支出”一词频频出现,新华社报道称,汇总财政部近日公布的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散布在各表格中的“其他支出”总额约1.3万亿元。
“其他支出”,按理说应该是部门支出中占比较少,比较零碎的花费。但是事实截然相反,如环保部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中,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支出项下,“其他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支出”16777.53万元,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国土资源部242.62万元的外交类支出中,“其他外交支出”92.73万元,占比高达三分之一多。这样的“其他支出”,有了“喧宾夺主”的味道。
不仅是中央部门,近年来,各地政府公布的预决算中,“其他支出”占比也非常高,常常是各级政府的二十几类支出中数一数二的大支出。此前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甚至发现,在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其他支出”最高的占本级支出的42%。而1.3万亿元的“其他支出”,数目之巨,已相当于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那么,这1.3万亿“其他支出”具体花在了哪?如果是用于民生,何不大大方方地列出,接受社会监督?政府花钱,每一笔都应让民众看到具体用途,相信各个政府部门在内部账本中,不会不知道每一笔“其他支出”的去向,既然有这些信息,为何不能让民众共享?公开预算决算,本意是为民众释疑解惑,可民众看完后仍然留下一串问号,无疑有违制度初衷。
那么,庞大的“其他支出”会不会是违规支出的藏身地?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此前一些地方就发现,“其他支出”暗藏猫腻,如安徽省灵璧县在审计中曾发现,其他支出多是支付奖金补助,吃喝招待、参观学习等等。而2009年湖南省浏阳市广电局长的奢侈消费清单中,足浴中心、餐厅包厢、西餐厅、水疗中心等都是通过“其他支出”列支。
财政管理一大要义在于精化。“其他支出”不该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有专家认为,“其他支出”宜设上限封顶,不应突破10%这一上限,对于“其他支出”要有说明,解释清楚。这些办法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更要看到的是,“其他支出”泛滥,根源是按“功能分类”的预算制度。
所谓“功能分类”,就是根据政府“做了什么事”对支出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往往“高大上”,如外交支出、国防支出等等。但在国际上,政府支出公布,多用“经济分类”,即政府“怎么去做”,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出去的,包括工资补贴、商品服务购买、基建支出等。对于预决算改革,此前公众多认为越细越好,但实际上,预决算按“功能分类”,即便公布到项也未必能看懂,但按“经济分类”,即便公布到款,就能一目了然。
据报道,广东今年3月实行新规,要今后广州政府部门的决算草案,按“经济分类”编报支出。按经济分类的预算编制方式公开,也有望在预算法修改中得到明确。抓紧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无疑是遏制“其他支出”继续膨胀的关键所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