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上市公司·公司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上市公司·公司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理性打新”应从机构投资者做起

2014年07月2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投资观察

  正因为机构投资者是市场“非理性打新”的主要力量,因此,证监会要倡导“理性打新”首先就要从机构投资者抓起,让机构投资者成为“理性打新”的典范。

  目前A股市场的“打新热”如同当下的天气一样持续高温。根据7月25日最新显示的新股发行结果,23日发行的5只新股共计冻结资金4155亿元,回拨后的网上中签率介于0.3%-0.89%之间,平均为0.61%。其中中签率最高的是川仪股份,为0.89%;最低的天华超净中签率只有0.3%,打新“一股难求”的局面依然在延续。

  针对今年以来新股发行重启后所引发的“打新热”,尤其是今年第二轮IPO重启以来,证监会从6月20日到7月18日的21个工作日里,通过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三次郑重提醒投资者要理性参与打新。不过,从25日公布的打新结果来看,投资者打新的非理性仍然还在蔓延。

  当然,把投资者的打新行为完全归结为“非理性”也是不符合实情的。毕竟在目前管理层严格监管新股发行市盈率的情况下,新股发行价格相对合理,为新股上市后的炒作预留了空间,从而导致新股上市后的赚钱效应。更何况新股上市首日的“限炒令”,客观上对新股上市后的炒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新股的赚钱效应。既然打新有利益可图,资金流向打新便是一个“理性”的选择。相反,如果打新亏损累累,投资者还疯狂打新的话,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非理性”。

  不过,目前市场的打新行为也确实存在“非理性”的因素。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不分IPO公司质量优劣,只要是新股,投资者就一哄而上;二是动用大量的资金来打新股,导致新股发行中签率极低,投资者的打新成本也因此被大幅推高。而这样的打新结果,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功能被抛弃。同时由“打新热”引发“炒新热”,新股上市后遭到爆炒,新股的投资风险急剧增加。

  从市场疯狂打新的实情来看,包括投资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更应该要做“理性打新”的楷模。因为从目前市场的打新来说,中小投资者的打新其实是非常理性的。也许这并不是中小投资者的主观选择,但由于资金实力所限,他们只能用很少的资金来打新,为此,他们也必须有选择地来打新。

  而机构投资者也包括一些以个人面目出现的“牛散”,他们资金实力雄厚,才是打新的主力。他们不仅自有资金雄厚,而且还可以融资来打新,包括到货币市场拆借资金来打新。如据媒体报道,有“牛散”者杨涛,动用18亿元的资金,将23日、24日累计发行的9只新股一网打尽。“牛散”尚且如此,基金等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更加不甘人后了。

  也正因为机构投资者是市场“非理性打新”的主要力量,因此,证监会要倡导“理性打新”首先就要从机构投资者抓起,让机构投资者成为“理性打新”的典范。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把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打新分隔开来,机构投资者在网下打新,个人投资者在网上打新,二者各占新股发行份额的50%。二是将“市值申购”改为“市场配售”,先配号后付款,避免资金打新引发的资金紧张局面而带来的打新热浪泛滥。三是进一步拆分最小打新单位,将目前的最小打新单位500股(深市)拆分为100股,分散打新带来的赚钱效应。如此一来,投资者的打新热情自然就会降低。

  □皮海洲(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