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填海建机场,先要过环评关

2014年09月1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涉海项目的环评报告此前很少进入过公众的眼帘,现在环评报告会走什么样的程序让公众充分地参与起来,与公众充分交流讨论,与公众充分对话和博弈呢?

  继大连填海造机场之后,近日媒体报道称,海南省计划在三亚市填海建设28平方公里大型空港,整体项目预计投资上千亿。有媒体咨询海南省住房与建设厅、三亚规划局以及国家海洋局、三亚海洋局多个部门,得到的答复是该项目只是在筹划阶段,未能明确是否获批。

  细数起来,一些已建成的机场,也曾玩过“填海游戏”。按照他们的说法:他们不是在填海,只是在“填滨海地带”。或者说,他们填的不全是大海,只是部分是大海,部分是大陆,部分是大海和大陆之间的过渡带。

  但所有的这些项目,似乎都没有真正地和公众商量过。政府各主管部门间的审批程序,由于其流程对公众“极度保密”,因此,几乎也只是走走过场,上一个主管单位把章盖了,下一个主管单位一定也顺势把章盖了。

  2003年开始正式使用的“环评法”,有规定,新的建设项目,要想获得戳盖、专家组诸成员的签名,必须率先编制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涉海项目的环评报告此前很少进入过公众的眼帘,没有几个人向海洋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索要过环评报告。在这样的情境下,尽管三亚海上新机场的建设规划,现在只是“处于筹划和申报阶段”,但是,环评报告可信度能否经得起公众质询,恐怕也是一个问号。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让人担心的是,国家海洋部门会经得起当地政府配合机场股东们的“联合劝募”吗?涉海项目必须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会走什么样的程序让公众充分地参与起来,与公众充分交流讨论,与公众充分对话和博弈呢?

  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一些填海工程,都没有与依靠这些“滨海地带”、“潮间带”、“泥质滩涂”、浅海湿地的各种生命体“商量”过。在人类的眼睛里,大家只看到其他的人类,可是依靠这些沿海滩涂维生的鸟类、贝类、沙虫、螃蟹们,它们将何去何从?“环评报告”里是否充分考虑到这些生物?

  中国一些本土的环保组织,最近刚刚发布了“黄潮海潮间带几近消失”的调查报告。他们发现,在渤海湾,一些泥质滩涂、潮间带,几乎都已经被机场、港口、工业园区、旅游景区、海参养殖区、对虾养殖区所填平。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只鸟,你要从俄罗斯往赤道方向飞,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你可能找不到降落觅食休息的地方。

  因此,无论哪一个建设项目,只填深海的或者只填“潮间带”的,无论是大连还是三亚,都请暂时放下你急冲冲的手续,减慢你飞速的步伐,在环评上认认真真地对待,在发展与环境之间做好权衡。

  □冯永锋(环保人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